课题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VD)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病的主要诱因[1][2]。
晚期动脉粥样硬化会引发受患动脉及其相关组织慢性或急性缺血,最终导致终末器官损害等并发症。
为了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人体内每秒约有 106 个凋亡或衰老细胞被吞噬细胞程序性清除,该过程称为胞葬作用[3]。
在这种清除过程中,新细胞产生、生长,并迅速替代衰老细胞,维持着组织的动态平衡[4]。
该过程起源于保守进化的细胞清除机制,称为程序化细胞清除(PrCR)或胞葬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抗炎机制不同,因此被视为吞噬作用的一种免疫沉默形式[5]。
一般指吞噬细胞吞噬死细胞,从而抑制死亡细胞的继发性坏死溶解,例如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胞葬作用能够清除斑块处堆积的死细胞,降低阻塞与炎症[6]。
该术语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用于区分凋亡细胞(AC)的吞噬作用与体内发生的其他类似过程,例如噬菌细胞吞噬外源病原体的吞噬作用[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