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是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据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达7.18%,全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大约有3000万乙肝患者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新一代核苷类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副作用大、停药后反弹、易耐药、疗程长且价格昂贵等诸多不足,寻找安全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成为国内外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以我国来源广泛、天然低毒的传统中医药为出发点,近年来学者纷纷从各种天然资源中提取出活性多糖,并对多糖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反映出多糖类天然药物在抗乙肝病毒治疗方面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地鳖虫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入药昆虫,属于蜚蠊(Blattaria)鳖蠊科(Corydiidae),别名较多,中医称其为土元。常用于入药的地鳖虫有真地鳖属的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地鳖属的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 Boleny)。在秦汉时期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将地鳖虫称为廑虫,列为中品,足可见其入药时间之早。直至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代药学著作对地鳖虫均有记载,加之其所入药的种类之多,其功效和主治一定有目共睹。地鳖虫具有破血逐瘀、消坚结、解凝活血、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症瘕痞块的功效,用于闭经、不孕不育、产后瘀阻、症瘕等症,亦可用于骨折损伤、瘀滞疼痛、腰部扭伤等症,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类动物药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鳖虫具有抗肿瘤、美容及促进新陈代谢、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对骨折创伤的治疗、调脂、镇痛、解毒等作用。且随着对地鳖虫科学研究的发展,其新的药理作用也在不断的发现和应用中。
对地鳖虫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有很多,主要包含氨基酸、蛋白质、多糖、挥发油、生物碱、脂肪酸、纤溶活性成分、脂溶性成分及一些微量元素。地鳖虫多糖作为一种动物多糖与人体细胞存在生物兼容性,被生物体分解后表现出抗乙肝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抗HBV活性多糖的抗HBV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
1. 抗HBV活性多糖可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两个方面来发挥对病毒的清除作用。它们通常是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如诱导诱导干扰素(IFN)的产生,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等来发挥抗病毒作用,从而清除病毒感染。
2. 乙肝病毒感染主要引起人体肝脏的损害,随着病程的进展肝损伤逐步加重,形成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慢性感染病程。因此,在治疗HBV感染时除了抗病毒治疗之外,如何改善肝功能,减轻肝损伤,促进肝脏的修复和排毒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而且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而多糖类药物除了可以抗病毒外,还显示出一定的保肝护肝作用。
3. 已有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多糖体外主要通过抑制HBV-DNA的复制及HBsAg、HBeAg的分泌来发挥抗病毒作用。人乙型肝炎病毒( HHBV) 宿主范围非常狭窄, 而且有明显的嗜肝性, 所以建立合适的HBV感染的动物模型很困难。这一困难一直制约着 HHBV 等致人类肝炎发病机制、肝炎治愈及病毒清除等方面的研究。随着细胞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有关HBV感染的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均已相继建立,许多成果不断问世。
【研究手段】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