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是肿瘤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和>80%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ge;1个疗程化疗后会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0%。在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0.5l09/L时,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出现的发热可能是严重潜在性感染存在的唯一征象,因为炎症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表现得不再明显。因此,临床医师了解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方法和如何使用抗菌药物尤为重要。
本课题就目前较为权威的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2010版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治疗指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Cancer Network,NCCN)的2015版癌症相关感染防治指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2013版成人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抗菌药物预防和门诊管理临床指南及我国2012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对比,以期为国内的临床用药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中按照临床治疗顺序主要从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定义、患者风险评估、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经验性治疗后的再评估及用药调整、抗菌药物治疗疗程等五个方面对以上四个指南进行对比:
一、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定义
各指南中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定义是用于识别必需开始经验性抗菌治疗患者的一般标准,在指南中定义大致相同,但略有差异。然而,这些定义并不是硬性的规定。患者的临床变异性要求,临床判断在识别处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危险期需要抗菌治疗的患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即使那些患者不满足这些特定的定义。
二、患者风险评估
尽管经过经验性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均可平稳度过中性粒细胞缺乏期,但也有少数患者会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而对于全身状况良好,粒细胞缺乏时间短暂的患者,临床工作中可能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因此,应将危险分层作为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治疗开始前必要的工作。目前对于患者的病情评估不仅有助于根据患者病情分层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也有助于预测患者的病情转归、预后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所以危险度评价有助于治疗策略的选择。
三、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旨在降低细菌感染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其原则是覆盖可迅速引起严重并发症或威胁其生命的最常见和毒力较强的病原菌,直至获得准确的病原学培养结果。因此,有效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需要选择具有杀菌活性、抗假单胞菌活性和良好安全性的药物。各指南均根据形影危险评估指标进行危险分层后进行治疗,推荐治疗药物范围也有所差异,这可能与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等因素有关。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