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磁性纳米重组体的肿瘤靶向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05 20:59:08

磁性纳米粒肿瘤靶向性研究现状摘要 磁性纳米粒子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成像和治疗,但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大障碍是纳米粒子在肿瘤部位不能达到足够的浓度。

主动靶向磁性纳米粒子是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欧联特定的靶向配体,靶向性结合特定的肿瘤细胞。

关键词 磁性纳米粒;肿瘤;主动靶向磁性纳米颗粒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可行性已经被证实[1-2],其中主动靶向磁性纳米粒子的主动靶向性提高了磁性纳米粒子在肿瘤处的浓度,减少了在正常组织的聚集,产生肿瘤成像的强信号或使治疗因素在肿瘤细胞达到最佳的量[3],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毒性[4],已成为国内外磁性纳米颗粒的研究热点。

依靠磁性纳米粒子主动靶向性,磁感应热疗可较好地实现细胞内热疗,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5-6]。

1.磁性纳米粒应用机制1.1磁性纳米颗粒的靶向性机制磁性纳米颗粒是一种纳米级的高分子物质,其靶向性可分为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

细胞内的溶酶体是纳米颗粒的被动靶向点,纳米颗粒进入循环系统,被网状内皮系统(RES)摄取,60%~90%分布在肝内,其次是脾、骨髓[7]。

纳米颗粒的被动靶向性于其粒径大小相关:纳米颗粒在它们到达靶部位前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大多数粒径﹥7mu;m的微粒,被肺毛细血管所滞留,粒径﹥100nm的微粒被肝和脾摄取;小于100nm的微粒被骨髓细胞吞噬[8]。

因此可利用这个特点将纳米颗粒定向于相应靶器官。

而纳米颗粒用于治疗肿瘤时,理想的要求是纳米颗粒只存在于肿瘤组织中,微粒达到这个要求往往需要减少被动靶向,实施主动引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