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我国《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医保目录》)自 2000年版发布以来,一直以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为核心目标,其选择药品的标准在于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市场能够保证供应。目前,2017年版《医保目录》内的2535种药品也基本涵盖了各个治疗领域最经典的药品。与 2009年版比较,共增加了339 个品种,增幅约为15.4%。新纳入目录中有36种谈判药品,过半是抗肿瘤药品,平均降价幅度为50%。距离上一轮更新的间隔长达8年。医保报销范围窄,造成一些临床推荐使用的治疗药品未能纳入医保报销,使我国患者医疗费自付比例仍然高达35%,部分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此外,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使患者对于疗效更加显著的新药需求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医药行业正处于升级转型、鼓励创新的新阶段,在目前以国家医保体系为主要药品支付机制的市场环境下,如果缺少来自医疗保险机构的买单,将会极大地限制部分创新药品的市场进入。因此,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昂贵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给予一定的报销比例,是患者及制药企业的共同期望。
二、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创新药物进入《医保目录》的种类数偏少、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等待时间较长、医保目录遴选依据不够客观、医保目录调出机制缺失、创新药谈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归其原因是我国《医保目录》的准入机制不够完善。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相关管理政策进行研究,并对我国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我国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政策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搜集国内外相关图书、期刊、学术论文、报告等文献资料,并对其归納、整理总结我国创新药在进入医保目录过程中的政策环境,主要体现在背景研究和文献回顾部分。
2、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描述性分析主要在陈述创新药物纳入医保现状以及进行国内外情况对比时使用,通过描述性分析,对本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进行科学、精确的处理,并通过图表方式表现出来,使数据及政策的区别能够更为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
3、制度比较法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