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检测单元实验装置的PLC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2023-11-01 11:16:25

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是最早开发柔性制造系统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柔性制造系统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美国目前拥有的柔性制造系统主要是从自动线演变而来的。用加工中心代替组合机床,再加上计算机控制,大多数用于加工非回转体零件。1981年,美国正在运行和规划的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是由n台加工中心和两台多轴转塔主轴箱机床组成的,采用线导式输送车实现工件流的自动输送,用于分批或混合加工10种不同的飞机发动机汽缸体。1982年,美国有14套柔性制造系统在运行。据波士顿一家咨询公司统计,1983年已增加到38套,1985年为50套,到1990年将增加到900套,美国在柔性制造系统的投资额,1979年为7亿美元,以后又略有下降。1982年投资达1.5亿美元,1986年又增到15亿美元,为1982年投资额的10倍。早在1970年初美国就开始在汽车、农业、建筑部门采用柔性制造系统。最近,宇航及国防有关部门也积极采用柔性制造系统,机床供应部门虽采用柔性制造系统技术稍晚些,但正在迎头赶上。

早在1967年,英国的Molin机械公司就在世界上首先研制了“Molin系统24”,开辟了柔性制造系统发展的道路。但由于设计脱离了当时英国的工业水平,未能正式投入运行。随着柔性制造系统技术的发展,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后来居上,英国反而相形见绌。即便如此,英国的柔性制造系统仍以其历史长,技术精谌立于世界列强之林。1984年底,据有关单位估计,在一百套装置中,西欧占43%,日本占35%,美国22%。在西欧的43套柔性制造系统设备中,有22套在英国。英国现在正积极推行开发柔性制造系统的计划。1980年,英国在柔性制造系统的投资额达l亿英磅,1983年为4亿英磅,以后逐年增加。到1990年投资额将突破10亿英磅。英国在柔性制造系统上的总投资低于美国。到1990年,英国的汽车制造业在柔性制造系统的投资额将占较大比例,接着是一般的机械工业部门、宇航部门(主要是Rolly——Royec公司)、机床制造业、电气/电子公司,最后是建筑/农业部门。

日本的柔性制造系统的研究开发晚于英国和美国,1970年才开始装备柔性制造系统,但发展很快,应用数量迅速增长,1975年为1970年的20倍。到1983年已拥有各种柔性制造系统近63套,并广泛应用在机械加工的各个领域中。日本的柔性制造系统也与欧美一样,加工工件的主要形状是箱形体零件。据对日本运行中的54套柔性制造系统调查表明:加工箱体的为43套,占81%;加工回转体的为11套,占19%。构成柔性制造系统的机床数一般不多,大部分在10台以下,主要是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近年来开发了各种类型的柔性制造系统。1984年在北京举办的“日本金属加工机械技术展览会”上,展出了日本在机床、电机/电器生产以及日本筑波大学实验室所使用的柔性制造系统实例,例如FANUC TAPE CUT系列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如图1.1。

图1.1FANUC TAPE CUT系列电火花线切割机床

德国的柔性制造系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柔性较强,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很少,以磨床为主的柔性制造系统的研究成果显著。在以加工种类为特征的柔性方面,德国居于领先地位。世界上70%的系统用于箱形体工件的加工,德国主要研究圆形加工和轴加工,大大扩大了品种范围,提高了柔性。德国是西欧柔性制造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是柔性制造系统的主要出口商,大部分是向英国出口。日本及美国的柔性制造系统在市场上尚未有影响。

我国在1983~1985年间,在国家支持下由一些单位率先进口了国内第一批柔性制造系统,其中代表性的有:湖南江麓机械厂进口德国Werner公司制造的,由两台卧式加工中心和一台有轨搬运车组成的系统;郑州纺织机械厂进口德国KLOB公司的由两台龙门式立式加工中心(如图1.2)和下台有轨搬运车(如图1.3)组成的系统;广西柳州开关厂进口日本春田公司冲压加工系统,如图1.4。北京机床研究所和日本FANUC公司以合作方式建立的制造伺服电机零件的系统,由五台国产数控机床、法兰克的控制系统及日本富士电机公司的AGV搬运小车组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