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如今“二胎政策”已全面放开,但大部分家庭还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给幼儿提供的同伴互动机会较少。因此,在幼儿园游戏中同伴互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同伴互动中,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到培养。另外,角色游戏贴近幼儿生活,为幼儿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但现有的研究对互动过程的关注较少,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关于幼儿互动的研究更少,对角色游戏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价值、指导策略,游戏评价上,而互动是如何开启、如何进行、如何结束等问题较少涉及,这为研究者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另外3-6岁幼儿随年龄增长,运用发起、协调、交换的同伴策略能力都在提高,但以5岁幼儿提高最明显。因此5岁幼儿是我们进行同伴互动策略指导的关键性年龄。
(二)概念界定
1.角色游戏:《幼儿教育辞典》中将角色游戏定义为“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刘焱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以“角色扮演”为主要表征手段,自主地表现和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环境的认识与体验、想法和愿望的一种象征性游戏活动。它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自然游戏,也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游戏活动类型。本研究中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利用一定的模仿和想象,通过角色扮演,围绕一定的主题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2.同伴互动:从两个构成的字来说,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交替、相互,“动”是使起作用或变化。归纳起来“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本研究中的同伴互动是指发生在角色游戏中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包含如下特征:1.同伴互动的主体必须是幼儿和幼儿;2.同伴互动是围绕着某一主题而展开的;3.互动的过程是幼儿双方通过某种方法交换信息或交换行为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过程。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相关研究
(1)角色游戏
通过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笔者发现关于现有的研究对角色游戏中同伴互动的关注较少,对角色游戏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价值、指导策略和游戏评价上。关于角色游戏的价值,Jones(1986) Rosen(1974)表明社会性扮演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利维(Levy,Schaefer Phe1Ds,1986)通过对比实验得出了角色游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维德乐(Vedeler,1997)通过对比发现角色游戏所使用的语言比其他游戏所使用的语言更加完整规范。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