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之一。肺癌作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癌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压力。但传统的化疗药物对肿胀、疼痛的细胞缺乏特异性,难以在肿瘤内达到有效浓度。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机体的一些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具有抗肿瘤能力低、杀伤指数小、副作用大等缺点。
目前已有一系列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肿瘤与正常组织在微环境上存在许多差异,如血管生成、通透性和保留效应(EPR)、细胞外pH值差异等,这些差异可用于药物特异性识别肿瘤。肿瘤微环境中pH值随肿瘤部位而变化,一般pH值为6.0-7.0,而血液和正常组织中的pH值约为7.4。糖酵解速率高导致低氧肿瘤细胞pH值低,而研究表明低pH值会促进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我们针对肿瘤低pH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其可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是上皮生长因子(EGF)细胞增殖和信号传导的受体。EGFR属于ErbB受体家族的一种,该家族包括EGFR (ErbB-1),HER2/c-neu(ErbB-2),Her 3(ErbB-3) 和Her 4(ErbB-4)。EGFR也被称作HER1、ErbB1,突变或过表达一般会引发肿瘤。所以肿瘤部位的过表达也可以被关注,作为治疗靶点。
胶束是一种新型的靶向给药系统,是纳米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组成的,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是两亲性的,当其溶于水中浓度较低时呈单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溶液的表面上而降低表面张力;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加至溶液表面已经饱和而不能再吸附时,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即开始转入溶液内部,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而亲水部分之间的吸引力较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50~150个)的疏水部分便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为胶束。
胶束以亲水端为壳,以疏水端为核心,可以选择性地释放药物到肿瘤部位发挥治疗作用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组织或器官,以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胶束具有核心疏水性强、稳定性好、对亲脂药物的载药量高等优点。通过制备纳米胶束,药物通过EPR效应在肿瘤组织中积累,实现被动靶向。在体内给药后,临界胶束浓度较低,稀释稳定性较好。
为了提高肿瘤靶向性,我们希望通过合成一种靶向多肽,与纳米粒子组装,实现双重靶向。当外壳与特定配体连接时,通过主动靶向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理作用。DP是肿瘤标志物EGFR的亲和配体,对ph敏感。在EGFR过表达和弱酸性环境下,细胞水平的高效药物传递和体外治疗可以被加速。我们相信,这种反应性材料将为开启目标成像诊断和特定癌症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 研究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双识别肽的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粒子,该纳米粒子是肿瘤血管生成靶向和pH触发的。由于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度表达,通过靶向EGFR,该胶束靶向肿瘤组织,可以增加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对较低pH值的特异性反应可能增加药物递送的靶向性。
三、研究内容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