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2015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1]。据报道,2015年,我国平均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患有癌症,即每天新增癌症患者超过一万名。全年恶性肿瘤发病患者总人数约392.9万人,死亡总人数约233.8万人,呈持续上升态势。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持续增幅3.9%,死亡率持续增幅2.5%,每年治疗恶性肿瘤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防控形势严峻。
在对抗恶性肿瘤的众多化疗药物中,铂类药物的开发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据统计,我国所有的抗肿瘤化疗治疗方案中,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 %[2]。
1. 铂类药物的研究概况
20 世纪60 年代,Rosenberg 等[3]偶然发现顺铂(cisplatin)具有抑制细菌分裂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顺铂能遏制肿瘤细胞生长,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在临床应用中,铂类抗肿瘤药物在化学疗法中的使用率高达40 %[4]。由此可见,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保护人类健康、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铂类抗肿瘤药物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有着重大的意义。
1.1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直至1978年,顺铂作为第一代铂类抗肿瘤药物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在过去的40多年的研究中,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carboplatin) 、奈达铂(nedaplatin) (日本上市) 因其更低的组织毒性成功上市,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奥沙利铂(oxaliplatin) 、乐铂(lobaplatin)(中国上市)、庚铂(heptaplatin)(韩国上市) ,也因更广阔的抗癌谱,更低的组织毒性成功上市。目前,尚有10 余种结构新颖,设计思想先进,具有低组织毒性,高抗耐药性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5]。
1.2铂类代表药物——顺铂
顺铂( cis-[PtCl2( NH3)2]),是首个经美国FDA 批准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活性,可将睾丸癌治愈率由10 % 提升至90 %以上。目前,它被用于膀胱癌、晚期宫颈癌、非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恶性间皮瘤、头颈鳞状细胞癌和睾丸癌的常规治疗[6]。
虽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顺铂仍存在很多缺点亟待改进。首先,顺铂对正常的组织毒性强烈,副作用明显,包括神经毒性、肾毒性、恶心、呕吐、脱发和乏力等[7],这些导致其治疗窗口变窄。其次,肿瘤组织对顺铂具有耐药性,包括内源性耐药与获得性耐药。因此克服顺铂的缺陷,降低组织毒性,提高抗耐药性是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优化方向,第二代、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是此优化成果的代表。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