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肿瘤患者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文献综述

 2022-12-28 11:28:17

拟研究问题: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

研究背景:

细菌感染是细菌引起的感染,受限于卫生条件与治疗手段一度被认为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1932年百浪多息的抗链球菌作用被发现,30年代后期随着其有效成分磺胺面纱的揭开一系列合成抗菌药磺胺类自此诞生。1940年青霉素临床疗效的确证及其之后量产的成功也为细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抗生素。合成抗菌药与抗生素的发现开启了抗菌药物发展的新时代至今已近80余年,在此期间一代代具有更高效、低毒和广谱抗菌作用的抗菌药物相继问世,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肺炎、结核等疾病治疗中大放异彩。

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甚至不敏感的现象,可分为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1955年GOULD JC曾在对青霉素耐药致脓性葡萄球菌起源的研究中提及当年针对耐药菌产生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若细菌耐药的高发与抗生素对耐药菌选择性被证实具有切实可靠的关系,则在今后治疗过程中个体患者体内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也必然将会更频繁的发生。【1】1961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在英国被首次发现,而后临床上对头孢菌素耐药、甚至万古霉素耐药MRSA的出现无不显示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1996年,美国建立国家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系统,并在之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1999 年, FDA成立抗菌药物耐药工作组(Task Force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TFAR)通过鼓励开展抗菌药物耐药相关研究、鼓励开发和使用不易引发细菌耐药的抗菌药物、推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的相关信息以及协调各组织机构应对并处理细菌耐药问题展开工作,努力延缓细菌耐药的发展。【2】

我国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探索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管理。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发布,对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及用药方案的制定原则进行详细阐述,并归纳整理了常用抗菌药物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以期提高抗菌药物临床治疗水平并减缓细菌耐药。2012年,卫生部发布并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3】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指具有如下特征之一,需要严格控制、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存在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经常或过度使用可使细菌快速耐药、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临床资料较少、价格昂贵。【3】在临床使用方面要求严格掌握应用指征,严格控制使用,目前仅允许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开具处方,且不能在门诊使用。

随着国家要求医疗机构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推进,药师的作用逐渐凸显。在医疗机构内提供药物信息服务,辅助治疗方案制定,参与特殊级抗菌药物会诊;开展处方审核工作,干预不合理用药;进行药物使用监测,对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情况作出评价等。有文献显示经临床药师干涉前后,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人数、使用时间、人均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显著降低;患者恢复速度及住院时间优于干涉前,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后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显著提高。【4,5】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在抗菌药物安全合理应用上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也初见成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