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靶向型脂质体@LDH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文献综述

 2022-12-29 19:08:11

本课题的名称是脂质体@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物眼部给药系统的研究。

工作内容为合成甘胺酰肌氨酸(GlySar)二肽表面修饰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将治疗眼后段疾病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药物地塞米松磷酸钠包裹入脂质体中,然后将脂质体插入经表面修饰后的层状双氢氧化物中,形成纳米复合物,并制备滴眼液。

现将该课题的背景知识和研究现状做一总结,并对实验安排做一初步计划。

一、背景知识及研究现状1、眼后段给药系统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眼睛按其解剖结构可分为眼前段和眼后段两部分,眼前段主要包括角膜、前房、虹膜睫状体以及晶状体,眼后段主要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

眼后段疾病的治疗较眼前段疾病更为复杂且挑战性更大,很多引起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的眼部疾病都发生在眼后段,例如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1] 。

对于大部分眼后段疾病的治疗,视网膜和脉络膜是主要的治疗靶点,但是由于眼部独特的解剖学以及生理学屏障,包括静态屏障(角膜层、房水屏障以及血-视网膜屏障)以及动态屏障(脉络膜和结膜血流、淋巴清除以及泪液稀释),经传统给药方式,药物难以到达视网膜发挥疗效,因而眼后段给药一直是困扰医药研究者的一大难题。

为有效治疗眼后段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眼后段给药的新技术与新给药系统,如使用脂质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脂质体、纳米胶束、纳米微乳等为药物载体,通过局部给药、玻璃体内植入或注射给药、眼周给药、脉络膜上腔给药以及全身给药等方式,以提高眼后段给药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3]。

而目前主要的是侵入性眼后段疾病治疗方式,如植入剂和玻璃体内注射给药,虽然可提高玻璃体和视网膜等眼后段组织中药物的有效浓度,但可能导致晶体损伤、感染、视网膜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

如近年来我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用于治疗湿性AMD并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生物制品I类新药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Conbercept),需在初始3个月内每个月向玻璃体腔注射给药,这种频繁注射给药方式,患者顺应性较差。

玻璃体植入剂虽然克服了注射给药的一些缺点,但是手术过程需要熟练的医生操作以及药物沉淀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