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背景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又称老年痴呆,是以进行性记忆能力受损和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患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1]。
尽管A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但临床及病理学研究均表明脑内Abeta;的产生和清除失衡导致Abeta;蓄积并沉积于神经元细胞表面[9]。
进而产生应激氧化、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元纤维缠结、突触损害等一系列病变,最终导致痴呆。
AD典型病理特征为含有Abeta;的神经炎性斑、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缺失和胶质增生[2]。
Abeta;由beta;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水解产生,有很强的自聚性,很容易形成极难溶的沉淀。
病理情况下,APP在beta;分泌酶和gamma;分泌酶的先后作用下形成Abeta;,根据切割位点不同,可形成不同长度的Abeta;,其中以Abeta;1-40 (约占90% ) 和Abeta;1-42 (约占10% ) 为主,现认为Abeta;1-42的毒性更强[3]。
研究表明,AD患者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海马结构等区域的胆碱能神经元缺失。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的合成、转运、释放与摄取障碍与AD患者的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下降和认知障碍有密切关系[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