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中硫氰酸根离子的检测文献综述

 2023-01-07 14:10:40

一、课题解决的问题

硫氰酸盐(一般是硫氰酸钠)是一种用于医药、印染等多种行业的化工原料, 多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溶剂, 口服易被吸收。过量摄入硫氰酸盐, 可引起急性毒性。硫氰酸盐的毒性主要是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离子而引起。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 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主要临床症状为出现神经系统抑制、代谢性酸中毒及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等,高浓度的SCN-能够危及人类生命。

硫氰酸盐可与过氧化氢合用,作为保鲜剂用于生鲜乳品的保鲜,有抑制霉菌作用。所以,欧盟将硫氰酸钾列于其食品安全标准的豁免物质名录之中。我国也曾将硫氰酸钠用于乳品保鲜,但鉴于硫氰酸钠的毒性作用及其滥用的情况,后来取消了硫氰酸钠的保鲜用途,并明确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硫氰酸钠属于食品非法添加物质。

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暴利,延长鲜乳的保存,向产品中添加过量硫氰酸盐,但硫氰酸钠是毒害品, 少量的食入就会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在国家风险监测及各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监督检查中,均将原料乳或乳制品中硫氰酸盐作为重要监控对象。但由于硫氰酸盐是环境有毒物质,其来源广泛,天然水源污染、草原污染、人为掺假等均会造成乳制品中会含有痕量或一定量硫氰酸根。目前, 我国还没有原料乳中掺入硫氰酸钠的检测标准, 也没有生鲜乳中正常生理浓度的硫氰酸钠限值规定以及乳中硫氰酸盐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评估。在缺乏生鲜牛乳中本底值数据的情况下食品监管部门对检测出硫氰酸盐的乳制品就无法进行质量安全判断,无法确认一定是个体奶户或企业非法添加,也就不能评价为不合格产品。加强乳及乳制品中硫氰酸根的基础数据研究和本底值监测,建立完善的乳或乳制品中掺入硫氰酸钠的检测标准对分清环境污染和非法添加,有效开展乳制品监管以及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十分必要。因此。研究乳制品中硫氰酸根离子的检测方法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离子色谱法( Ion chromatography,IC) 是美国Small 等于20世纪70 年代在离子交换色谱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离子分离分析液相色谱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抗干扰能力强、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与HPLC法相比,其选择性更好,少用有毒试剂,更为环保。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中发展迅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就离子交换分析柱的核心分离技术而言,离子色谱法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对离子型化合物的分离,水溶性样品、在酸或碱性环境中能很好电离的化合物,首选用离子色谱法。硫氰根是一种典型的类卤素,具有卤素的性质和很强的配合性,因此离子色谱法测定SCN-选择性好,且具有无需衍生、操作简单、响应稳定等优点而因而备受关注。

离子色谱法测定乳制品中硫氰酸根的操作步骤是,将样品经水提硫氰酸根后,乙腈沉淀蛋白,过脱脂柱净化,进阴离子分析柱,通过抑制器后进入电导检测器进行检测,用外标法定量。

三、论文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2014年2月24日----3月10日 在实习过程中查找文献确定课题,申报课题;

2014年3月11日----3月24日 撰写开题报告并上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