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红景天苷对MPT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课题性质:基础研究
一、课题背景
帕金森疾病(Parkinson disease,PD)作为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有年轻化发展的趋势。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D在5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而在80岁以上老龄人口中占4%,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将会影响到0.3%的世界人口[1]。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PD将会成为更加严峻的世界问题。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和呈辐射状的苍白纤丝状包裹的嗜酸性致密Lewy小体的出现,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纹状体多巴胺水平降低,最终导致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动作僵硬、运动功能减退和行走障碍等临床表现。虽然患者仍保持有完整的意识和感知,但是这些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PD确切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十分清楚,可能与环境因素、免疫学异常、 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过度、神经炎症反应、年龄老化、细胞凋亡等诸多因素有关,即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2]。在这诸多因素中,炎症反应是很重要的一种,它伴随着所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过程,如脑卒中和脑外伤,以及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病进程,如PD和AD。炎症反应在PD致病中的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神经性炎症明显促进帕金森病的进展,尤其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促炎性因子、神经毒素的表达,被认为能引起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3]。因此,抗炎治疗有望成为延缓或阻止疾病发展的神经保护性治疗手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吸毒者注射被1-甲基-4-苯基吡啶(MPTP)污染的合成麻醉品发生中毒事件,其幸存者出现了典型的帕金森病症状。动物实验也表明,MPTP可使实验动物产生与帕金森非常相似的症状和病理特征[4]。因此,本课题利用MPTP诱导建立小鼠帕金森模型。
红景天苷是从藏药红景天提取出来的一种苯乙醇类化合物,是红景天的主要有效成分。现代研究证实红景天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损伤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抑制炎症反应,红景天苷在提高脑细胞功能、增强记忆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因此红景天苷在帕金森的治疗上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红景天苷提取物成本昂贵,其资源越来越匮乏,阻碍了它在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课题委托药化研究人员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合成了红景天苷。本课题将重点研究人工合成红景天苷对MPT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为新的抗PD药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5]。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