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对小鼠房颤的初步药效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0 17:46:3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研究意义]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脏衰竭等疾病的机率明显增加,令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其致残、致死率极高,使其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统计结果,估计其在中国一般人群的患病率从0.65%(2008年统计)上升至1.03%(2013年统计)[1-3]。因此,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的药物,在新药研究开发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ABC被认为有希望成为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它的研究与开发,将为心律失常疾病提供新的治疗药物。

本课题通过试验,考察ABC对氯化钙-乙酰胆碱所致小鼠房颤的作用,为此化合物后续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国内外研究进展]

1.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近几年心房颤动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心率控制(降低心室率而允许房颤继续存在)或节律控制(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并且每种策略都有不同的药物治疗。

然而,目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不能令人满意,也许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像决奈达隆和维纳卡兰,可以为控制房颤提供另外的选择。抗栓治疗领域发现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期待它能克服华法令固有的缺点,使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广泛应用。新的卒中风险分层可以指导抗栓药物的应用,低风险患者不再需要抗血栓治疗,口服抗凝治疗用于具有一个或以上卒中风险的人群。非药物治疗房颤(消融等)给不适合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可以选择的治疗方式。

2. 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

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围绕触发和维持两个方面。触发因素为局灶的异常放电,可能来自心房肌、自主神经、肺静脉心肌袖,由相应部位的电刺激模拟。维持因素为时间依赖性的心房结构和电生理重构,研究病因学时可由疾病模型模拟,探讨机制时则多由起搏模型模拟,心房、心室、肺静脉、迷走神经干或神经结是可供选择的起搏刺激部位。在起搏模型中联合各种化学药物,包括神经递质、离子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探讨心房颤动促进和终止因素。

目前认为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生理重塑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的基础。心房的结构重构主要是心房肌的纤维化,电生理重构主要是离子通道密度和(或)活度的改变,这些在各种房颤动物模型包括急性、慢性,离体、在体,小型动物、大型动物,起搏模型、高血压模型、胆碱能神经递质介导模型、肺静脉模型、心力衰竭模型、二尖瓣模型等模型中都能观察到,各种模型下的具体实验方法又有所不同,房颤的诱导成功率与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