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DO-内酯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研究背景
肝癌是人类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0万患者死亡。据报道,每年约有45%新发病的肝癌病例在我国大陆,肝癌已成为我国第2位恶性肿瘤致死原因,其形势十分严峻[1,2]。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很有效的治疗药物,手术切除成为治疗肝癌(肝移植除外)的唯一有效方法[3]。但是,由于肝癌发病隐匿,一旦发现常常已经失去手术时机,因此肝癌的手术切除率还不到15%,即使根治切除,复发率仍高达40%~60%。对于那些不能进行手术的肝癌病人,药物治疗占有极其重要地位。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一直在研究、开发新的抗肝癌药物,并已取得了相当的进步。然而,肝癌药物的治疗效果总体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一般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自然生存时间仅为3-6个月。抗肝癌药物之所以如此,除治疗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尚不够理想外,主要是药物在肝脏特别是肝肿瘤细胞中分布较少,毒副反应较大,即药物的靶向作用差。
抗肿瘤药的靶向作用是指药物针对某种癌细胞,或者是针对癌细胞的某一个蛋白、某一个分子进行治疗[4]。它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是针对某个器官,例如某种药物只对某个器官的肿瘤有效,这叫器官靶向;第二种为细胞靶向,只针对某种类别的肿瘤细胞,药物进入体内后可选择性地与这类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第三种是分子靶向,是指在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或者是一个核苷酸的片段,或者是一个基因产物),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体、配体、酶抑制剂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的目的。因此,如何从上述三种不同层次上继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肝癌药物仍是一项极为紧迫而重要的全球性课题,任重而道远。
文献综述
天然存在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如齐墩果酸,是一类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多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但是天然产物往往存在着水溶性差,生物活性低等缺点,需要对其结构进行一定的改造。TadashiHonda等人合成了超过300种的OA和UA的衍生物进行了初筛,并且通过测定它们阻断可诱导的NO合酶(iNOS)全合成的能力来评价它们的抗炎活性。两个有效的CDDO类化合物,2-氰基-3,12-二氧齐墩果烷-1,9(11)-二烯-28-酸(CDDO)以及它的甲酯(CDDO-Me)当前正处于对白血病及实体肿瘤治疗的I期临床实验中。对CDDO进一步衍生化,得到咪唑啉酮(CDDO-Im),酰胺类(如甲酰胺,CDDO-MA;乙酰胺,CDDO-EA),以及双氰类Di-CDDO,使得生物活性有很大提高。
细胞筛选发现CDDO类化合物是十分有效的多功能分子。随着使用剂量的不同,低浓度下抑制炎症,激活细胞保护作用途径;高浓度下诱导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以及诱导凋亡,进一步的体内测试也显示其有很好的化学预防和化学治疗的活性。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