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我国南方经历了一次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此次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损失重,暴露出我国在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防范方面存在的不足。
次季节至季节预报(S2S)作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之间的桥梁,对延长预报时效,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回顾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过程,阐述了次季节至季节预报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重点针对三个次季节至季节预报模式对该事件的预报能力进行了评估分析,比较了不同模式的预报性能,探讨了模式预报偏差的原因,并展望了未来次季节至季节预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提高我国南方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预报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次季节至季节预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预报评估;2008年;中国南方
次季节至季节预报(SubseasonaltoSeasonalPrediction,简称S2S)是指对未来2周至2个月时间尺度的天气和气候事件进行预测,是连接天气预报(时长2周以内)和气候预测(时长3个月以上)的桥梁。
S2S预报的目标是大气和海洋的低频变率,例如阻塞高压、大气环流型、海洋热含量异常等,这些低频变率的演变能够显著影响天气和气候状况,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与传统的天气预报相比,S2S预报更关注天气和气候系统的潜在可预报性,利用统计方法和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对未来几周到几个月的天气和气候趋势进行概率预测。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此次事件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1]。
为了深入了解此次灾害过程,气象学家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天气过程描述、气象要素特征分析、过程成因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2-4]。
研究表明,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多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支槽、高原涡等天气系统异常是导致此次灾害事件的主要原因[5-9]。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