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自治条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初探文献综述

 2024-07-16 22:51:25
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一项根本性的法律制度。

自治区自治条例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治区行使自治权、制定自治法规的基本依据。

本文以“自治区自治条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初探”为题,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行法律规范,探讨了自治区自治条例的概念、特点、制定依据、制定程序以及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自治区自治条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立法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强化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自治区自治条例地位的路径。


关键词:自治区;自治条例;法律体系;法律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相关概念界定

#1.1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第四条进一步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复杂情况,分别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可见,自治区是基于我国民族情况和历史原因而设立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