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基础设施和基础能源、交通、通信等产业也日益繁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品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其中,对环境安全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态度转变尤为明显。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具有安全敏感性质的工业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项目投入建设,各地由邻避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频频发生。
政府部门投建的公共设施都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其本意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但公共与个人利益间起了冲突,这势必会使公共治理的结果大打折扣。
邻避冲突的治理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难题,因此,研究由邻避效应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需要,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事件模式中总结规律方法,也有助于今后邻避冲突治理的进一步研究,为打破既往模式下的邻避冲突治理困局提供一定参考。
二、国外研究现状最早提出邻避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奥黑尔(OHare, 1977),他认为,邻避是以牺牲少数人利益为代价,换来多数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享受。
为数不多的牺牲个人利益的人们会长期承受建在自家附近的公共设施所带来的外部成本,如果不建设这样的邻避设施,他们的利益不会受损,生活环境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他们是反对建设公共设施的主要人员。
1980年 11月,英国人利夫齐(Emilie Travel Livezey, 1980)首次明确提出了 NIMBY Got in my backyard这一名词。
他在新闻报道中记述了美国人采取何种措施来反对化学工业垃圾在居民区堆积,描述了社区居民对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后的不满情绪和反抗行动。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