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古装电视剧的融合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19 15:48:32

文献综述

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提到“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并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电视剧尤其是古装剧对于文化传播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媒新政的背景下,出现了大量制作精良的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两部分组成,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现代文化是民族前进的源动力。国家发展进程中,从社会科技发展、人民生活方式中汲取营养而形成的新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的汇集就是现代文化,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其中包括大众文化、都市文化、时代文化、流行文化等。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史的洗涤,随着时代不断地演变前进,它相较于现代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不断演变发展,其广,丰富多彩;其深,高深莫测。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3]。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其二,民族特色,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斗争中,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同化力、融合力最后使征服者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少数民族的文化的融入也为传统文化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其三,种类繁杂,形式多样。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4]。中华文化更是包罗万象:思想、文字、语言,六艺、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一切与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令我们身心愉悦、精神富足的都是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大不相同,包括理论、技艺、传统、民俗等。

传统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传承和发扬的独特性,文化的感染需要特定的情境和氛围。古装剧通过选取一定的年代背景,布置场景,刻画人物性格,根据一定的历史演变和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展开剧情,逼真的场景设计将观众带入独特的视觉和心理世界,让他们更加具体、真实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渲染和熏陶,以此来达到在受众群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由此看来,古装剧对传统文化的发扬效果和作用都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将文化传承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他曾多次提出要不断建设“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政策的支持和实施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求本溯源,开创了古装电视剧的一个春天,大批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当下,以《甄嬛传》《芈月传》《琅琊榜》等为代表的古装剧深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然而诸如商业化气息过浓、偏离历史原貌、服装朝代颠倒等问题层出不穷,阻碍了对大众进行文化输出的过程,影响传统文化的深入传播。对于提升传统文化和古装电视剧传播的有效途径,不仅要从古装剧本身的质量把控出发,还应注重政府宏观的引导、取材视角的扩大、历史事实的尊重等诸多方面,以进一步地促进传统文化和古装电视剧的融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