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的健康管理模式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首先,自建模式中保险公司投资建设附属医疗机构所需资金量巨大,回报周期长,并且保险公司缺乏自建医疗机构经验,容易出现三超现象;其次,共建式中存在着保险公司在与医疗机构共同管理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和保险公司容易滥用医院管理权的问题;最后,外包模式由于是将被保险人的健康管理服务完全外包给健康管理机构所以会存在着保险公司难以掌握被保险人的准确健康状况和部分健康管理机构服务水平较差,造成保险客户流失等问题。
因此本文将此分析健康管理模式在保险公司当中的运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各个模式的特点和运营状况提出相关优化策略。
国外研究现状: WuJ等人[1]认为保险公司作为支付方,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一环,需要有专业的精算队伍、优质的销售队伍、强大的信息系统、大量的客户资源,这些都是保险公司在产业链上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
保险公司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医疗服务提供方、药品器械供应商形成有效的三医联动。
同时,针对目前健康险产品结构失衡的问题,保险公司应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开发多类型健康险产品,比如基因检测或单病种健康险等;并在现有基础上对费用补偿型、住院津贴型险种等进行优化升级,例如中低端医疗险需要进行承保责任和保费金额的优化,而高端医疗险则需注重开拓海外就医渠道、提升消费者就医体验等。
Choi WI 等人[2]认为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保险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
国内研究现状: 孙钰祥[3]认为健康管理作为保险传统服务的衍生之一,健康管理在提高健康保险整体服务水平、争取客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开展健康管理也是寿险公司控制风险和投资利润的重要措施。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经营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成为寿险公司的重要任务。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