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违规手段及原因研究(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违规手段及变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主要包括利用资产重组、虚构销售、虚构资产评估等[1];据王小涵和王育红(2021)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A股上市公司使用的财务造假手段种类众多,主要以重大遗漏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两种造假手段为主,占比接近70%,而虚列资产、出资违规、欺诈上市、操控股价的造假手段使用比例较少,少于1%。
财务违规手段主要包括隐瞒收入、资产游离账外、部分预算执行不力、会计处理不规范等。
我国近二十年来的15种财务造假与违规手段主要使用的手段有推迟披露、重大遗漏、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占全部手段使用的71.8%,其次是一般会计处理不当占8.32%,通过横向对比可以看出在我国使用虚列资产、欺诈上市、出自违规、操纵股价的手段非常少,最主要还是在披露制度方面未履行披露义务。
通过纵向分析,对比前十年和后十年的财务造假与违规事件数可以看出,后十年披露不实、一般会计处理不当、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增加了一倍以上,其中披露不实增加了597.44%,值得注意的是,比较前后十年的造假与违规手段使用比例可以看出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推迟披露的比例变化较大,其中推迟披露减少了7.1%,而虚假记载的比例还增加了6.42%,也就是说近十年的虚假记载手段使用有所增加,而占比最高的推迟披露手段使用有所减少。
推迟披露、重大遗漏、披露不实都是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造假手段,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造假手段难以被轻易发现,给监管上带来一定的难度,也是上市公比较倾向的造假原因。
一般会计处理不当、占用公司资产、虚构利润占比达到16.5%,对比前十年虚构利润和占用公司资产有所减少,而一般会计处理不当增加了4.87%。
根据比例的变化趋势,上市公司未来依旧会在披露方面以及内部会计处理方面采取造假手段。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不仅屡禁不止,而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究,既要从外部寻找原因,也要从内部探究缘由。
黄世忠(2019)认为,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愈演愈烈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既有制度安排不合理的成分,也有会计审计不完善的诱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叠加影响[2]。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