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海外并购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共经历六个发展阶段(蔡政元、巴曙松,2019)。1979-1983年(萌芽阶段),我国首次于1978年发布《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个项目》,批准政府在海外建立公司,北京友谊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公司在东京成立合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此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海外投资项目,开启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历程(胡微娜,2016).这一阶段的投资基本是试探性的,对相关投资的审查也非常严格。1984-1991年(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企业实施并购项目的数量和金额都较小,其参与者主要是以中石化,首钢等为代表的垄断性国企,但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5-1991年间每年平均对外投资案例128件,年投资额4亿美元(蔡政元、巴曙松2019)。1992-2000年(动荡阶段),该期间公开宣布海外并购341起,披露金额8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工业、原材料、能源和动力、金融和电信行业,规模较大的并购仍然由国企完成。(卢进勇,2012).2001-2006年(稳定发展阶段)随着“走出去”倡议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在几年间由69亿增长到161亿元,年增长率133.33%。出现以竞争或其他战略目的为导向的并购。2007-2012年(快速增长阶段)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外出现市场低迷,部分公司经营困难等问题,我国相应的放宽了外资并购的管制,中国海外并购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刘艳春,胡微娜,2014)。2013年至今,中国海外并购开始回归理性,产业联动和技术开发驱动的海外并购开始受到重视(蔡政元、巴曙松2019)。
潘文韬(2018)指出,1.并购规模和并购速度大幅提升,海外并购自200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达到上百亿美金以后,规模不断膨胀,2015年出现了海外并购的高峰,是上一年度的两倍。2016年前两个季度便与2015年全年交易额持平。2.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多元化,从行业来说,由以前以能源产业为主,如今已拓展到高新技术行业,卫生医疗行业以及IT行业。从所涉及国家来说,由过去以东南亚、非洲等不发达国家企业为主变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麦肯锡(2017)研究表明,中国买家越来越倾向于获得完全控股权,而国有企业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15%下降到6%。且民营互联网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在180宗外方主导型交易中,涉及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达到63宗,且收购目标多为美国公司。
目前的主流是使用事件分析法和财务指标法进行分析。陈信元和原红旗(1998)在国内首先使用财务分析法分析,比较并购行为前后的EPS、ROE等指标,并得出结论目标公司绩效水平有所上升,而负债率有所下降。叶璋礼(2013)用等财务指标法分析中长期企业的绩效表现。刘畅、韩爱华、沈锡茜(2017)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评价,发现由于受到负债运转的影响,短期公司的收益会有所下降,但长期来看企业的收益会由大幅度的提升。陈子然、叶陈刚(2019)利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包括营收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发展能力(资本保值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等财务指标对阿里巴巴收购优酷土豆的绩效问题进行了分析。张明威、里玉菊、缪艺韬、于佳春(2019)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在综合运转效能和行业势能(主要利用财务指标)和发展潜力(非财务指标)三个维度上对美的收购库卡的并购案绩效问题进行了探究。王蓉(2018)利用事件研究法,并选择并购事件消息公布日即 2016 年6 月 7 日前后 20 日作为事件窗口,事件公布日当天为基期 0,即事件期为[-15,15],剔除事件期中的停盘日后,日期确定为 2016/5/17 到 2016/6/30分析了海尔并购通用电气的绩效问题。刘勰、李元旭(2016)利用事件研究法对海外并购进行了研究后发现海外并购能够使并购企业在窗口期内获得累计超额收益。樊秀峰,李稳(2014)尝试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和二阶差分法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绩效做出评估和分析。认为从企业生命周,行业类别,所有制性质和企业规模四个层面比较发现整体上未能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同时发现服务业优于制造业,国有企业优于民营企业。
Ms Sohini Ghosh、Sarboni Dutta(2014)对2000-2010年间印度的上市电信公司进行的并购事件进行探讨,利用人力资源指标与财务指标进行研究后发现相关并购出现绩效上的改善。Wilfred S等(2016)利用财务指标和经营指标分析了美国航空集团并购后的绩效,结果显示,其资本结构和支付能力自并购之后有所改善。Mahabubur Rahman等(2016)对美国应行业的20宗并购进行研究后发现,并购对公司的营销效率由积极影响。Houston(2001)通过事件事件分析法分析了二十世纪八十年到九十年代的银行间并购事件后发现,目标企业在并购发生后会获得平均20%的超额收益,而并购企业会出现3%-4%的收益损失。 Na Youny Hwan Choi、Shiingeru Yoshida(2013)使用EVA(经济附加值)对日本船运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分析,并发现其相关营业额等指标在并购后均有所上涨。出现了积极的协同效应。
Khanal,Mishra和Mottaleb(2014)利用时间研究法,对2010至2012年间美国的生物燃料行业的并购案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4至10天的窗口期中,累计收益率显著提高。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购作为企业扩张的一种重要手段逐渐受到企业的青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并购数量及金额都呈总体上涨。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