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
奥斯陆手册第三版(2005)[1]提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创新过程也在不断演进。面对创新的动态变化,创新测度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当前对创新定义的主要观点有:
约瑟夫·熊彼特(1934)[2]对创新理论的影响巨大,他认为“激进的”创新创造出了较大的破坏性变迁,而“渐进的”创新则持续推动着变迁过程。他提出创新的五种类型有:引入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打开新市场、开发原材料或其他投入的新供应来源、在产业内创造新的市场结构。缪尔赛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性为特征的具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傅家骥(1998)[3]认为技术创新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赢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研究开发(Ramp;D)——狭义技术创新——创新扩散”全过程,“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合”。有关组织创新(如Lam,2005)的文献关注组织结构、学习过程,以及对技术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后者包括制度结构和市场)的作用。营销理论(如Hunt,1993)关注消费者行为、买卖双方的市场交易,以及规范化方法。
三版《奥斯陆手册》是国际创新测度领域的重要文献,在OECD国家的创新调查实践中,奥斯陆手册丰富了创新概念,从狭义的TPP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扩展到了广义的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10]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国内外对创新相关数据进行了若干调查。
《弗拉斯卡蒂手册》指导收集Ramp;D数据,《专利手册》指导收集专利数据,《堪培拉手册》指导收集人力资源的数据。《澳大利亚创新调查2003》、法国的CIS3调查、《日本国家创新调查2003》等提供了组织创新测度的指标。国家统计局近年来一直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和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4]是国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评价各省(市)、自治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尝试,工作具有较大的开创性。该报告设计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以及创新产出。OECD编纂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2006)[5]中提出创新绩效的测量主要为新产品、专利、和企业所有权。
国内外的调查大多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视角,衡量国家层面的整体创新能力,而针对特定省份特定行业的调查较少,或者规模性调查数据较为陈旧,对当前江苏省医药行业创新政策的制定缺乏指导意义。国家统计局最近的一次Ramp;D资源清查(2009)[6]显示,江苏省的Ramp;D经费支出为7019529万元。我国在进行创新调查时,选择的行业分类体系自行其是,缺乏国际可比性,在Ramp;D资源统计中,医药行业作为子类没有获得明确细化的数据。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3.1修订版)[7]和《欧洲共同体经济活动标准分类》[8](NACE第1.1修订版),和医药行业相关的产业分类有化学及化学制品、化学制品(不含制药)、药品、医疗精密及光学仪器手表钟表(仪器)。本文在对医药行业进行测度时,建议采用《欧洲共同体经济活动标准分类》,以便数据比较。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⑴研究主题:医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和方法——以奥斯陆手册为例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