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可用性视域下公共信息服务APP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的综述
概要:本文通过搜集相关文献整理出可用性,公共信息服务和移动APP的相关概念,并列出它们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归纳公共信息服务APP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状况以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公共信息服务,可用性,移动APP,评价指标体系
1.相关概念
1.1可用性理论的概念
可用性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 ,其学科交叉的特性使得其概念发展呈现多元化和边界模糊的特点,甚至成为“一个难以捉摸、内容宽泛并且复杂的概念”[1],而这种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又进一步导致研究实践的开展困难重重。从学科发展的脉络上看,可用性概念的发展存在两条较为清晰的主线,即来自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可用性研究和来自人机交互 (HCI )与工程学领域的可用性研究。本课题主要针对第二种定义进行解释。在人机交互方面的可用性定义中 ,引用最为广泛的来自 ISO 9241 -11 中对产品可用性的表述[2 ]:一个产品可以被指定用户使用,在一个指定使用情景中有效地、有效率地、满意地达到指定目标的程度 。其中 ,有效指用户达到指定目标的精确性和完全性 ;效率指用户精确完全达到目标所耗费的资源 ;满意度则特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和可接受程度。对于可用性理论,研究者也提出了其他的定义。Rosen等人[3]则认为,网站可用性应当定位于用户理解和探索的需求,他们给出一个三维度可用性定义,包括一致性 (友好的环境、易用的导航和清晰的设计)、复杂性(包含供用户探索的各种信息和图像)和易读性(一致和清楚的网站设计)。
1.2公共信息服务APP的概念
目前,我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4]主要有“开放式”和“开发式”两种供给方式。“开放式”供给是指政府主动或被动地向社会提供“原生态”的基础信息,不仅包括依据《政府信息公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应当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包括一切公共领域,如医疗、教育、交通、创业就业等与公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式”供给则是对“原生态”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后向社会提供的“增值态”信息产品或服务,如根据地理信息开发汽车导航等无线应用。冯惠玲[5]指出公共信息服务是指对与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管理制度安排与执行和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等相关信息实施开放与开发服务的过程。漆贤军[6]认为公共信息服务是一种开放性的信息服务,即以包括各行业用户在内的公众为对象,以提供信息发布、交流和利用服务为内容,以服务于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化服务。
APP,application的缩写,手机软件。手机软件主要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完善原始系统的不足与个性化。使手机完善其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使用体验的主要手段。可以把公共信息服务APP定义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终端应用平台。像畅行南通APP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市民云APP提供政府信息服务,微医生APP提供医疗信息服务都属于公共信息服务APP。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