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性的社会治理路径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27 16:40:46

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张康之教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提出了三种社会治理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变迁,相应地,人类社会治理模式也经由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演变为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并走向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合法性框架下对理性官僚制的市场化和民主化取向的改造虽然给予了理性官僚制行政以效率和民主价值的支持,提升了管理型政府的合法性,但没有解决管理型政府的根本缺陷,并都呈现出公共性价值的缺失。在国外,公共性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其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生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罗尔斯、哈贝马斯、阿伦特等人的思想看成是公共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公共性作为一个引入性的话题或课题,日益被中国学者关注。中国对公共性话题的关注始于1900年代后期,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作讨论。第一,在理论层面上对公共性的内涵及方法论上的梳理。第二,在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公共性建设的迫切性及公共性生产路径的讨论。第三,在微观层面上对农村社区公共性建设的研究。

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性形态发生了深刻的结构转型,亦即从以往由政府或者说国家单一主体建构公共性的一元公共性形态逐渐向多元主体共同建构公共性的新型多元公共性形态的转型。政府权力如何运作以释放和培育新的公共空间,是影响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最为关键的外部变量。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是当代中国新型多元公共性构建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整体上而言,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如何走出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长困境,充分激发社会组织对于公共性的开拓力量,成为了当前中国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社会治理的这种治理方式改变了政府与社群团体、公众在传统行政生态中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强调政府与社会各方的相互协作与相互协调,促进各方利益的有效融合。打破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政府主导下的等级组织管理方式,为协调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实现渠道。同时对于政府来说,公共性意味着公共服务的导向。政府在何种程度上拥有了公共性,也就需要在同等程度上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政府的存在必须通过自己为社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而去获得合法性。

实践意义:公共性视角下的社会治理路径的正确选择,不仅可以完善政府的服务的机制,克服政府服务中存在的缺陷,转变政府的职能、更好的协调政府和公民的关系,还对改变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故而,基于公共性的角度探讨社会治理的路径对于我国的社会治理的进步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课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