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听力损失是常见的感觉神经性障碍。全球约有3.6 亿人患中至重度耳聋1000 名新生儿中,有 1.33名耳聋患者,至少50% 患者的病因与遗传因素相关。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有除听力损失以外的症状分为综合征型耳聋( SHI) 和非综合征型耳聋( NSHI)。NSHI 约占70%。SHI 常伴头部畸形、皮肤异常、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症状。迄今为止,耳聋大约与 90 余个基因的 1000 多个突变位点有关。
SHI 表型和遗传学背景复杂多样。世界上已报道的耳聋相关综合征有 400 余个,较常见的有 Pendred 综 合 征、Waardenburg 综 合 征、Treacher-Collins 综合征、Usher 综合征、Alport 综合征及线粒体基因突变综合征。
Usher 综合征相关基因 Usher 综合征以耳聋和色素性视网膜炎为特征表现。先前认为发病率约为 4.4 /100 000,但最近证据表明实际发病率约为 1 /6 000。
已知涉及 Usher 综合征的有十多个基因,但20% ~ 30% 患者的遗传基础仍未知。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鉴定新的致病基因 CEP78,该研究证明光感受器细胞和内耳毛细胞中纤毛类疾病与 Usher 蛋白网络之间存在联系。目前越来越多的基因位点被发现。Yan 等通过动物试验发现,Usher 综合征的视网膜变性由磷酸二酯酶 beta; 亚基基因突变引起,而听力损失由 Adgrv1 基因突变引起。Ramzan 等发现,包括 MYO7A 新突变位点 c. 198-199insA 及 c. 1219-1226del 的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 Usher 综合征,由此扩展了 MYO7A 的
突变谱。Bousfiha 等首次在摩洛哥耳聋患者中发现 GPR98 基因突变、新复合杂合子突变( c. 1054C > A,c. 16544delT) 导致 Usher 综合征。
目前无有效的生物疗法治疗听力损失,基因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使用合成的腺相关病毒载体Anc80L65 将野生型 USH1C 递送到 USH1C c. 216G > A 小鼠的内耳中,显示转导 80% ~ 90% 的感觉毛细胞,最终导致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听觉功能以及平衡行为恢复至正常水平。
对耳聋基因的不断深入研究及二代测序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更多的基因突变致聋者能得到准确的基因诊断。针对耳聋家庭,遗传诊断咨询、生育指导及产前诊断是预防生育聋儿的主要方法。耳聋并非致死性疾病,因此产前诊断可能导致的引产始终存在伦理争议。PGD 的出现尤为重要,该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耳聋的一级预防。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单基因遗传病及染色体筛查同时进行是当前 PGD 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多重荧光探针技术的突变基因检测系统具有高度灵敏性,能够在每个反应中检测低至 10 个 DNA 拷贝样本,且与 Sanger 测序具有完全一致性最重要的是,血液和唾液可以直接用于检测,无需 DNA 提取过程,简化了操作过程,有望成为临床实际应用中的首选工具。耳聋基因检测率的提高有助于整体提升我国耳聋预防的水平,优化出生人口素质。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