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淮安、宿迁境内,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及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is)又名梅鲚,属鲱形目(Clupeiforms)鳀科(Engralidae)鲚属(Coilia),目前湖鲚及其同物异名种为长江中下游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的优势类群。湖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形成了藻类—浮游动物—湖鲚的食物链,浮游动物是湖泊富营养状况的指示生物,受非生物环境因子的作用对食物资源分布有影响,甚至会与各种非生物因子发生作用前截然相反。非生物环境因子有温度、溶氧量、pH、透明度、水深、营养盐含量水平TN, TP ,COD 等。因此,不同水体不同季节或是同一水体不同区域及不同季节,引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通常湖泊的生境有三种:沿岸带,敞水带,深水带。研究鱼类食性表明,饵料生物组成与沿岸环境密切相关。沿岸带水生植物生境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浮游生物种类丰富,数量繁多。是许多鱼类的重要索饵场所。
本课题主要选择洪泽湖湖鲚为研究对象,研究洪泽湖不同湖区刀鲚食物组成情况及其差异,并探讨食物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了解洪泽湖湖鲚食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参考,对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维持湖泊健康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 文献综述
目前,鲚属鱼类研究主要聚焦在渔获量、生长发育、形态差异和繁殖等方面,食性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不同生态湖区湖鲚食性季节变化还没有报道。最近已有研究者对太湖不同生态湖区,湖鲚食物组成的季节差异,进行研究。参考大量文献可知,湖鲚食物资源丰富,摄食广泛,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摄食的选择倾向依次为枝角类,桡足类,摄食轮虫数量较少,而且还可以摄食少量的微囊藻。枝角类中象鼻溞是优势物种;桡足类有哲水蚤、剑水蚤、猛水蚤、无节幼体等。
文献表明湖鲚食物数量组成时空差异十分显著。湖鲚的摄食活动全年内都在持续,但春、夏两季摄食强度较高,秋、冬季摄食强度较低。湖鲚食物数量组成没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全年桡足类和枝角类始终占主导地位;但是湖鲚食物重量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冬季桡足类占比较大,虾类、鱼类、枝角类占比接近而且依次减少。夏、秋季占较高重量百分比的是虾类,相反桡足类及枝角类占较少。湖鲚食物香农多样性指数春季最大,则说明食物资源种类最充足的是春季,其后是冬、夏季,基本持平,秋季最低。不同发育阶段食性也截然不同。如成鱼和幼鱼的食性有明显差异。
查阅资料可知水温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季节变化有重要影响,浮游动物不同种类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不同,随着温度的变化,群落结构的变化也不同。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和pH值会影响浮游动物的分布和生长繁殖。水体营养状态和营养盐含量水平会通过影响湖泊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来发挥作用而不是直接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在湖泊水体生态系统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盐的种类和浓度都是限制浮游动物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浮游动物对水环境中营养盐的需求不同,不同种类浮游动物的分布;区域和群落结构也随着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营养盐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 研究方法和步骤
3.1参考文献可知国内外鱼类食性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基本步骤:
3.1.1样品采集。参考有关资料,随机抽样鉴定湖鲚。不同年龄段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个数比例和重量比例分布要能够代表洪泽湖刀鲚的主要群体。样品采集的捕捞工具为拖网,在相邻几个月内分别在不同湖区每月采样一次,做好相关辅助工作,以及样品现场处理和保存。
3.1.2食物组成分析。首先现场初步分析,观察胃含物,判断胃的饱满度;其次进行室内食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对肠胃道内含物及消化程度鉴别分类,食物中没有被消化的浮游生物尽量鉴定到属,若已消化的碎片不能鉴定到属,则按大类计为枝角类碎片和桡足类碎片。水体中浮游动物和湖鲚饵料种类在显微镜下进行定量计数。最后对去掉有机体的食团中的有机物进行分析。
3.1.3实验结果汇总与分析。通常研究胃肠含物组成及多种食物的重要性获知鱼类食性。胃肠含物组成采用几种方法相结合或几种方法的描述结果形成综合指数,常用图形法描述食物重要性。用来表示湖鲚对食物喜好程度和摄食强度的评价指标有:出现频率F (%),数量百分比N%,饱满度指数(%),摄食率F(%),肥满度系数K(%),充塞度。用香农多样性指多(hanonwiner指数)表示湖鲚食物多样性;用组平均聚类法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得出不同食物种类对湖鲚重要性方面的差异,还需进行季节聚类分析,得出湖鲚食物数量和重量组成的季节差异。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