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1.1 超分子化学背景超分子化学一词最早由 J ean-Marie Lehn 在1970 年代提出[1]。
超分子化学是研究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非共价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亲水-疏水相互作用、pi;-pi;堆积、金属配位键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的科学[2]。
超分子化学被称为超越共价键、超越单个分子的化学,现已成为化学中发展迅速、极富挑战性的新领域之一,并为生物学、物理学、工程学和药学中的古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3]。
超分子化学的目标是通过自组装逐步控制结构和动态特性,开发基于非共价相互作用的高度复杂和自适应的化学体系[4]。
所谓自组装就是在平衡条件下,分子间通过非共价作用自发组合形成的一类结构明确、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超分子结构[5]。
自然界中生物体就是超分子化学最鲜明的例子,生物体通过分子间的自组装方式形成能够支撑其进行生物活动的超分子结构,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组件和空间结构将各种生命信息编码在内并具有特有的功能,如蛋白质结构的空间折叠、DNA双螺旋结构和核苷酸配对组装、磷脂膜的流动性等[6]。
1.2超分子金属有机笼近年来容器分子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它们具有明确定义的空隙空间的内相[7]。
这些分子中的一类,金属有机胶囊,由于其吸引人的主客体特性以及作为对复杂架构设计的更广泛兴趣的一部分,已被广泛研究,包括使用金属有机胶囊进行气体隔离、催化[8]、光反应、活性物质和不寻常反应产物的产生,对新功能的探索推动了对金属有机笼几何形状的探索。
配位驱动的自组装具有配位方式和配位方向都可预测的优势,被认为是一种更稳定可控的合成路径,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各种二维和三维结构。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