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课题背景
2011年8月Cell杂志上的一篇综述首次提出了ceRNA假说,这个假说是由来自哈佛医学院的Pandolfi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即竞争性內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s,ceRNAs),这首次提出了各种RNA之间可以通过MRE(microRNA recognition elements,MREs)进行交互对话,从而形成庞大的调节网络[1]。随即在同年10月份,Cell杂志又刊登了4篇研究性文章[2-5],分别来自哈佛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罗马第一大学的三个研究小组,从多个方面对ceRNA假说进行了验证。其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发现肿瘤关键基因PTEN的ceRNAs在肿瘤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并发现其中的PTEN ceRNA-ZEB2以一种microRNA依赖的方式调控了PTEN蛋白表达水平,ZEB2的miRNA通过竞争PTEN靶标miRNAs,进而来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这与ZEB2蛋白的作用相反,因为ZEB2蛋白已经被确认是一个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激活剂,其在上皮癌中具有关键的促进癌症的作用[3]。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Andrea Califano研究团队在基因表达数据及配对的microRNA图谱基础上绘制出了恶性胶质瘤细胞中超过24800种microRNA介导的大型RNA相互调节作用网络,生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些ceRNA相互作用对癌症相关基因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4],而来自罗马第一大学的Irene Bozzoni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肌肉特异性的长链非编码RNA,linc-MD1,它可以通过作为一个ceRNA来控制肌肉的分化时间[2]。2014年1月,首次提出ceRNA假说的这个来自哈佛的课题组他们在Nature上发表综述,对ceRNA交互对话的多层次性以及复杂性进行了整理和梳理[6]。
ceRNA理论即不同RNAs之间可以通过竞争结合相同的miRNA来实现相互调节,ceRNA作用示意图:
如果一个目标转录体,它的一个ceRNA浓度上升的时候,会竞争结合它们共有的miRNA,从而使miRNA对目标转录体的抑制减弱。这就使得一条mRNA可能存在非编码功能,这种非编码功能与其编码功能有可能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从而建立一个庞大的调节网络,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事实上,ceRNA功能并不仅限于蛋白编码基因之间,它还涉及到一切具有microRNA反应元件的转录体,包括非编码RNA,例如长链非编码RNA,假基因以及环状RNAs等[6]。
RhoA蛋白家族是一组具有GTP酶活性的小GTP结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0~30kD,属于Ras超家族成员。人类Rho家族包括约23个成员。依据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又可细分为6个亚家族[7]。Rho蛋白有两种存在形式,分别为有活性的GTP结合状态和无活性的GDP结合状态,它能够发挥一种类似分子开关的作用,从而调控一些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在一些细胞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细胞进程包括细胞动力学,细胞周期进程,细胞生存,细胞凋亡以及基因表达等[7, 8]。RhoGTP和RhoGDP状态的循环过程中,主要受三种蛋白的调控,分别是:1、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s,GEFs),其作用是将GDP转化为GTP。2、GTPase活化蛋白(GTPase-activating Proteins, GAPs),其作用是将GTP水解为GDP。3、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抑制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decomposition inhibitors,GDIs)[9, 10]。其中,GAPs家族的蛋白可以促进GTP水解为GDP,从而使RhoGTPase处于失活状态。
活化的(GTP-偶联)Rho可以结合Rho蛋白相关卷曲螺旋激酶(ROCK),导致这个激酶活化[11]。ROCK的活化可以直接介导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LC)的磷酸化,或者间接地抑制肌球蛋白磷酸酶(myosin phosphatase,MYPT),从而导致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收缩[12, 13]。F-actin(filamentous actin)细胞骨架的动态重构在细胞的许多进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这些进程包括细胞粘附、迁移以及分裂[14]。Rho蛋白可以介导的肌动蛋白(actin)聚合作用(F-actin的形成),从而形成应力纤维(stress fibers),应力纤维是反向平行的肌动蛋白纤维丝(actin filaments),这些纤维丝通过肌球蛋白相互交联,并且触发细胞的收缩[15, 16]。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可以影响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进而影响肿瘤的转移和侵袭。
目前发现的Rho蛋白的11种下游靶效应分子中的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ho associated coiled coil forming protein kinase, ROCK)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其结构包括N末端的dbl同源(dbl homology, DH)区(催化区)、中间的与Rho结合的卷曲螺旋结构区和C末端的Pleckstrin同源(Pleckstrin homology, PH)区。ROCK接受Rho转导的活化信号后,分子中的Ser854和Thr697发生磷酸化而被激活,介导下游一系列磷酸化/脱磷酸化反应。肌球蛋白磷酸酶是活化ROCK的底物,接受Rho/ROCK的活化信号发生磷酸化而使自身失活;失活的肌球蛋白磷酸酶不能将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 MLC)脱磷酸化,使得细胞浆内磷酸化MLC水平提高,肌动-肌球蛋白交联增加,从而促进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的聚合[24,25]。进而调控细胞的形态、极性、细胞骨架的重建以及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细胞转录、恶性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行为[26]。
Rho亚家族与细胞迁移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