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甲疱疹病毒,它会引起水痘(水痘)和带状疱疹(带状疱疹)。[3]该病毒多在儿童时期感染人体,临床上表现为水痘。当水痘患者全身特异性免疫机制建立以后,体内大部分VZV被清除出去,仅有极少量VZV寄存于脊髓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中,处于不复制潜伏状态,与宿主内特异性免疫形成共存。[1]带状疱疹是一种局部、疼痛的水泡性皮疹,累及一个或邻近的皮小体,由VZV活化引起。发病率随着年龄或免疫抑制而增加。
VZV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病毒直径120~300nm,核衣壳围绕着一个包含线性双链DNA基因组的核心:一种蛋白被膜将衣壳从脂质包膜中分离出来,脂质包膜包含主要的病毒糖蛋白[2]【4】。病毒感染细胞时#它们即插入细胞膜中#引起宿主免疫应答。VZV DNA由大约12.5万个bp组成,至少有69个开放阅读框(ORFs)。DNA呈长而短的独特片段排列,具有末端重复区;虽然四种异构体形式都可能存在,但大多数全长VZV DNA由两个主要的异构体组成。VZV产生6种或6种以上糖蛋白,分别为gB (gp II)、gC (gp IV)、gE (gp I)、gH (gp III)和gL,它们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也在细胞膜上表达[5]。在VZV感染细胞中,gE蛋白产生的量最多;它与gI非共价连接,并与免疫球蛋白G (IgG)的Fc片段结合。因为VZV gE是感染VZV的细胞内最丰富的糖蛋白,它也是被免疫系统识别的第一个糖蛋白,能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保护动物免受病毒攻击$。因此VZV gE有稳定的表位, 所以是比较适合的疫苗抗原候选单位。gB的氨基酸序列在VZV和HSV-1之间高度保守。gH蛋白似乎具有融合功能,促进病毒的细胞间传播;生长激素需要gL (ORF 60产物)的存在,以便糖基化和转运到细胞表面[6]。gC蛋白对VZV复制不是必需的。
gE和gI蛋白抗体在补体存在的情况下中和VZV,而gB蛋白抗体对VZV具有补体独立的中和活性,这是其他疱疹病毒产生的同源糖蛋白的特点。gH和gC蛋白也能诱导不依赖于互补的中和抗体。
当前治疗手段:
- 抗病毒治疗
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ACV)、泛昔洛韦、伐昔洛韦等作用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激酶(thymidinekinase), 阻滞病毒 DNA复制,减少感染严重程度和病毒的毒力, 从而减少新病灶出现和促进皮损结痂。ACV和安慰剂对照的系统评价表明 , ACV对减少带状疱疹的疼痛有重要的意义。 膦甲酸钠为非核苷类广谱抗病毒剂, 直接抑制病毒特异的 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膦甲酸钠是治疗 AIDA患者中 VAV病毒性脑炎的理想药物。 甲氰咪胍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作用, 广泛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能缓解疼痛, 缩短病程, 加速疱疹愈合。 雷尼替丁加扑尔敏在1~3d内疼痛明显减轻, 局部疱疹好转,3~6d痊愈, 具有病程短, 疗效好, 使用方便, 无毒副作用的优点。[8]这些核苷类似物已命的原发性经取代了阿糖腺苷和TFN-alpha;,这两种抗病毒药物是第一批被证明对免疫缺陷患者的危及生和复发性VZV感染具有临床疗效的抗病毒药物。
- 止痛治疗
常用双氯灭痛, 消炎痛, 颅痛定, 强痛定, 去痛片等, 还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 抗癫痫药, 局麻药, 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阿片类和麻醉药。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嗜睡、恶心、便秘和食欲减退, 同时应注意在治疗前应该评估该患者是否有药物依赖的病史。 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过去常用来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的发生但目前并不推荐使用来治疗 PHN。
- 中医治疗
历史悠久, 方法多样, 有研究表明黄芪有直接的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作用[9];苦参素具有清热祛湿, 止痛杀虫, 抗病毒及抗炎免疫等作用。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