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选题依据:
本课题拟对LPT片质量标准进一步优化,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实验,采用常规法与培养基稀释法测定相关菌体的回收率,同时对合适的实验方法进行方法验证,测定其可行性,并且符合质量标准。通过已验证的检查方法对试验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检测方法可靠性。在国内近三年也已建立此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根据中国药典规定非无菌产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包括常规法和培养基稀释法对非无菌药品进行处理,通过检测常用的几种试验菌回收率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验证其可靠性。在国外的研究进展,也是按照美国药典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平板法、多管法来测定常用试验菌种的回收率,有所不同的是采用的培养基和试验菌种较多,但对本次实验研究影响较小。
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实验样品的准备;对国内外相关检查方法查阅后采用6种基础培养基进行菌种的培养,菌种也结合实际选取常用的五种菌种;相关仪器和试剂的准备。
- 按照《中国药典》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与相应验证实验规定,首先进行菌液和供试液的准备,再采取平皿法与培养基稀释法验证菌种的回收率,最后根据各菌种的回收率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 在确定了相应菌种合适的检查方法后开始对其进行方法验证,检测其可靠性。最后确定合适的此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质量标准。
研究方法: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中国药典》、《美国药典》相关规定,采用常规法和培养基稀释法来做样品的菌落计数验证,对相应菌种检查方法的验证同样规定的常规方法。
文献综述:
药品的质量监控包括多种,如微生物限度的检查。该项检查是评价一家生产企业的药用原辅料、设备器具、工艺流程、生产环境等的一项重要依据,它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2015版《中国药典》中规定供试品染菌量的检查按照相应计数方法测定其需氧菌总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供试品控制菌检查中的增菌培养过程也需要相关实验确定。所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需要更高质量、规范的实验来规定。经过相关文献的查阅,目前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有两种,常规法和培养基稀释法。因此本次实验研究采用这两种方法测定常用试验菌种的回收率并进一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经过相关文献的查阅,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之前已有相关研究人员指出,对于含有抑菌成分的药物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可应用培养基稀释法或低速离心-薄膜过滤法联合使用,通过用一定量冲洗液冲洗后正面贴膜培养可提高菌种回收率,而关于菌种回收率的标准,王知坚等在审核新药质量标准时提出,对照菌回收率在70%以上时验证方法才有效。于2005版《中国药典》之后,李立娜等对多种药物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广括多种剂型,常用方法包括培养基稀释法、薄膜过滤法、中和剂处理后的常规法、离心后提取上清液法,回收率实验的设计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联合,尽可能简化实验步骤,避免被污染。此外,在进行实验之前均做预实验来保证方法可行性。但大量实验表明薄膜过滤法的缺点在于样品易堵塞滤膜,导致抽滤速度慢或者难以继续,虽然采取相应措施如静置或者低速离心供试液后可行性大大提高,但相较于培养基稀释法简单方便操作易行后近年来已很少采用。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影响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的因素,如标准常用试验菌种的选择和保存方法,药典要求各试验菌株(除黑曲霉外)应为新鲜培养物且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不同供试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后应尽可能保持供试液均匀分散;培养基应现用现配,保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培养基水分丧失或者被细菌污染,最好使用新鲜原料;规定好微生物计数时可允许出现的误差范围;在进行实验过程中,保证实验环境、相关参数等符合要求。因此在本次实验中仅采用常规法和培养基稀释法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测及相关检测方法的验证,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分析可能会出现的误差和影响因素,需注意的最重要的环境必须在洁净度为10000级的无菌室内环境以及局部洁净度为100级的空气流为单向流动的区域中进行。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