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cas基因克隆文献综述

 2023-02-18 20:40:43

开题报告内容:

一、课题背景

在自然界中,拟南芥主要分布于温带,集中 在欧洲地区;在东非、亚洲大陆、日本也都有分 布,一般生长在野外干燥的土壤中。历史上对拟南芥科学研究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l6世纪,由德国学者Thai在德国北部的哈茨山区中首次发现并记录了 这个物种。19世纪分类学家Heynhold将其命名为 Arabidopsis thaliana。

在拟南芥的众多 生态型中最常用的三种是Landsberg erecta(Ler)、 Columbia(Co1)、Wassilewskija(Ws),其中Co1生态型用于拟南芥的全基因组测序。

在1873年,Braun报道了他在柏林郊外发现的一种拟南芥突变体,他当时所发现的这个突变体极有可能就是植物科学研究领域中为人们所熟知的AGAMOUS(AG)基因的突变体,这个基因是花发育ABC模型中的C类基因。 Meyerowitz实验室于1990年报道了对AG基因的克 隆。之后Laibach在1907年首次报道的对拟南芥染色体的研究并最终确定了拟南芥具有5条染色体。Laibach于1943年详细阐述了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的优点,并在他之后的工作中大力推动了对拟南芥的研究。1986年,Meye-rowitz实验室首次报道了对拟南芥中一个基因的克隆。同年,Horsch实验室报道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T-DNA对拟南芥进行的遗传转化。1988年,Meye-rowitz实验室发表了拟南芥基因组的首个RFLP图谱 。胞外钙受体(Extracellular 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是动植物质膜上一种跨膜离子通道蛋白,可以感受胞外Ca2 水平,充当第一信使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在之后的几年中,相继报道了T-DNA插入突变基因的克隆、基于基因组图谱的基因克隆。

这些突破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对植物生命进行探索的价值。研究拟南芥cas基因的克隆,目的是了解钙信号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部分作用,从而准备对植物生长进行进一步修饰。

二、研究内容

拟南芥的cas基因克隆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设计相应引物;用引物PCR扩增基因片段;选择载体,并将PCR片段连接入载体中;将连接产物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使之在培养基上生长扩增;从连接产物中提取质粒,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均无误后将目的基因片段切下并与新的表达载体连接,然后再次转化入大肠杆菌中扩增,再提质粒,可得到想要的cas基因片段克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