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随着我们生活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增长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形象地称呼其为“知识爆炸”,而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与整合的速度也在急迫地要求人们掌握信息提取与整合的能力,在这种变化的前提下,新课改也相应提出“生物高考加强对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核标准。因而过去单纯以“授人以鱼”为主的教学形式显然已经与时代发展趋势脱节,且鉴于高中生物知识繁杂,容易混淆的特点,教师需要探索更符合高中生物特点与要求的新的教学策略,学生也要利用更有效率的方法去进行学习。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学家Tony·Buzan提出的一种图像或图形式思维工具[1], 思维导图被公认可以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它综合运用左右大脑半球所偏重的不同功能,利用不同的图形,符号,颜色等不同维度的图文形式将放射性思维具象化,增强大脑的记忆成果,有利于学生去开发大脑潜能,对核心知识及其分支知识产生丰富的联想,让思维更具创造性,并且可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思考的能力。这种图形化的表述方式比单纯的文本更符合人的大脑在进行思考时的空间想象特征,因此思维导图开始被运用于越来越广的范围,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学习生活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国学者约在2003年开始尝试引入“思维导图”这种形式,对思维导图也做了详尽的研究,关于思维导图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一般认为其有开发受教育学生大脑潜能,激发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作用。目前国内也在对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地探索,但依旧没有能够将其大规模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但是在教育图书中,已经开始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代替传统知识归纳方法,这种方法在学生中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思维导图是一种与大脑的思维方式相吻合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由于思维导图本身具有的的特点和优点,以及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将思维导图运用在生物教学中是比较有价值的。思维导图大致分为全图,全文字,图文结合三种[2],对教学活动而言,图文结合思维导图是最常见最实用的一种,用图,文字内容清晰明了,在课堂上能够将想法有条理地梳理出来,并且将死板的信息变成有色彩变化的图文,便于学生记忆,引导学生把握核心概念,形成概念网络,使学生不容易混淆知识点。
另外,可以在预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在课前初步了解学习重点及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以及更好地配合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导图将零散的概念系统整合,串联整合起相关概念的功能,另外这种方式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到很好地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焦晓利. 思维导图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王兆友.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鲁东大学,2014.
[3]李伟.渗透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以“观察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为例[J].生物学教学,2019,44(02):42-44.
[4]刘红.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J].生物学教学,2019,44(01):75-76.
[5]夏天.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例谈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8,43(12):38-4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