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教育在高中生物中的渗透教学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2023-09-13 09:17:44

文献综述

人类社会在进入21 世纪后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就,科技的进步促使社会快速变迁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带给人类极大的便利与福祉,但由于人类不正当地使用科技,所以同时也引发了许多负面影响和问题并引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争议。这些争议和问题一般面临道德两难,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核能的开发、温室效应、胚胎移植、转基因食品的食用等。面对这些问题人们需要对这些争议与问题做出合理的认识与决策。这些议题通常来自于人们因科技的滥用或把握不当而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伦理等方面的争议。而由于民众之间不同的信仰理念 、想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人们在面对这些利弊共存的新兴科技时,往往会有不尽相同的意见出现,严重甚至引发社会不同团体间的争议与冲突 。这些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争议性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SSI议题,即社会性科学议题。

SSI 议题牵涉层面广泛,涵盖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医学、健康、宗教与伦理等诸多领域,如社会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物种的灭绝)、个体与社会(女性生育权利与国家人口负担)、 医学发展与伦理(人工合成病毒)等 。议题内容不但回归生活而且与众人息息相关,所以一旦提起便能引起社会公众的舆论风波。这些议题都是与科技相关的开放性社会问题,具有联系生活实际、跨多领域、答案不唯一、解决方案不唯一等特点。

现阶段我国对于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现状仍有限,关于SSI教学的研究也大都限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关于 SSI 教育中培养非形式推理能力的研究;第二,SSI 教育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研究;第三,SSI 教育提升学生伦理道德水平的研究;第四,SSI 教育的教学调查研究。

关于SSI教学的实践教学研究的议题选择也出现了议点过于陈旧、没有新意、老生常谈等缺点。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具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视社会性科学议题中的生物学问题,通过实践与探究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上提出社会性科学议题有助于从正确认识科学本质问题、发展非形式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断力等方面提高学生们的生物学科素养。在教育部专家讨论稿中拟定高中生物学科教育所谈论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个关键表现, 或者理解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4个内容 ,而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内容牵涉范围从自然到社会,从科技到伦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将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上大放光彩。基于生物学科素养的SSI教学将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本质问题、发展学生们非形式推理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自然科技学习能力及提升学生们的道德判断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分别在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培养、提高学生们的生物学科素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渗透SSI的教学实践,首先需要深度挖掘选择符合课程标准,贴近课本、走进生活的SSI议题,更要探索更有价值的教学设计。在内容上,SSI教学从生物学科素养出发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水平,一方面,促进学生学科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结合,探究SSI的过程其实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无异,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且在做出科学决策的过程中发展了非形式推理能力;另一方面,SSI议题的内容从根本上可上升为伦理道德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观点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解也是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的过程。同时,SSI教学可以为教师设计一种有效的概念教学生态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生动的背景。因此SSI教学为科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策略或教学实施的参考依据。概念教学主要在课堂,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关键是如何将概念有机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区分相似概念,能归纳相关概念,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高中生物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石。而SSI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创建更好的生物概念教学生态,使生物课堂更具色彩。

本研究在于挖掘适合高中生物SSI教学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内容,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学生发展为目标分析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开设 SSI 课程必然会经历一个学习、借鉴、分析、推广和普及的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但我相信如果教师愿意在可能的范围内作最大的努力,即使实施次数有限,都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更有意义的学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