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几丁质又名壳多糖(chitin),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昆虫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中,主要是用来作为支撑身体骨架以及对身体起保护的作用。
其最早由法国学者布拉克诺(Braconno)在1811年发现,并于1823年首次被欧吉尔(Odier)从甲壳动物外壳中提取出。
甲壳素是仅次于植物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资源,是由N-乙酰基-D-葡萄糖单体通过 beta;-1,4糖苷键链接而成的直链多糖。
甲壳素通常不溶于稀酸、碱,也不溶于水,但其经过脱乙酰基后形成的壳聚糖,溶解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并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轻工、印染、环保和农业等领域[1-4]。
几丁质脱乙酰化的方法常见的有化学法和酶法。
在化学法脱乙酰基反应中,影响脱乙酰度的因素很多,如:碱液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都对脱乙酰度有影响。
同时也会伴随甲壳素主链的降解,从而影响产品的粘度和分子量,其排放水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用酶法降解几丁质和壳聚糖是一种节能、高效、无污染的新途径。
近20年国内外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已发现有30多种专一性或非专一性酶可用于几丁质和壳聚糖的降解反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