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脱氧核糖核酸酶靶向纳米凝胶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5 21:15:59

载脱氧核糖核酸酶靶向纳米凝胶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1.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是一种以腹泻、腹痛或贫血等症状为特征的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1]。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该病会引起肠粘膜损伤、粘膜上覆盖的粘液层减少、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并伴随有大量免疫细胞被募集到结肠,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并浸润肠道的上皮组织。

目前,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主要以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为主,以改善疾病症状、减轻肠道负担。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酯类(5-ASA)和皮质类固醇。其中,5-氨基水杨酸酯类药物如美沙拉嗪和奥沙利嗪主要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如强的松龙,是治疗中度至重度炎症性肠病的有效药物[1]

2.结肠靶向给药

常见的治疗炎症性肠病药物的递送方式有直肠给药和口服给药。

直肠给药系统包括栓剂、液体/凝胶灌肠剂和泡沫灌肠剂,尽管这种给药方式避免了首过效应,但是患者依从性低,且药物最远只能到达直肠和远端结肠,无法到达炎症部位[2]

口服给药结肠靶向系统的机制包括pH依赖型、微生物激活型、时间依赖型、渗透压控制型和纳米粒子递送系统。pH依赖型给药系统即在片剂、胶囊等固体药物表面涂上一层pH敏感的聚合物。这些聚合物在低pH值下不溶,但在中性或微碱性的pH值下可溶,从而保护药物不受胃的酸性pH的影响,并向结肠提供定向释放。然而,肠道pH值并不稳定,它经常受到饮食、疾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个体之间也表现出很大的变异性。这可能会导致该制剂在小肠内过早溶解,从而导致无法复制的结肠分娩。在IBD中观察到的结肠pH降低,除了影响给药系统的pH依赖涂层的溶解外,还会影响治疗剂在结肠中的溶解度。微生物激活型给药系统是基于结肠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释放出各种水解酶。用可以被结肠中的酶降解的多糖作为口服固体制剂的包衣,实现一定程度的结肠靶向[1]。但是由于胃肠道的环境非常复杂,而且在炎症性肠病存在时,会引起药物向结肠的转运时间改变、结肠pH降低等情况,口服给药系统依然存在很大的限制,更加精确的靶向结肠给药系统辄待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