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依据尼莫地平(Nimodipine)为第二代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其亲脂性结构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并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进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是国外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药[1]。
动物实验表明,尼莫地平还可改善神经元功能,对缺氧和电休克引起的记忆障碍具有一定治疗作用[2.3]。
临床上本品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及老年性脑功能损伤、偏头痛、突发性耳聋等[4]。
尼莫地平为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属于典型的生物药剂学分类(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中的第Ⅱ类药物(BCS Ⅱ),具有低溶解度和高渗透性,故其吸收过程的速控步骤为药物在胃肠道液内的溶出过程[5]。
而对于BCS Ⅰ类和BCS Ⅱ类药物,体外溶出试验是预测药物体内吸收的主要方法,通过建立体内外相关性(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 IVIVC)[6.7],并结合药物的BCS分类和剂型特征,可以使体外溶出/释放试验更好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溶出规律和吸收情况[ 8.9 ]。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roscarmellose Sodium, CCMC-Na)为白色或灰白色颗粒装粉末,物料本身具有较大的引湿性,但由于分子结构中有交联键的存在,粉末不溶于水,且能吸收数倍于自身重量的液体介质从而发生体积膨胀,具有良好的崩解作用和可压性[10]。
片剂中0.5%~5.0% 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可促进制剂迅速崩解成小单元并使药物更快溶解[11]。
当CCMC-Na接触胃液或肠液时,物料吸水膨胀形成凝胶样物质,引起制剂结构的破坏和崩解,增大活性成分暴露面积,从而促进了难溶性药物的溶出,为BCS II类药物的片剂处方设计提供新思路[12]。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是羧甲基纤维素钠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交联反应而形成的一种不溶于水且在水中溶胀至原体积 4~8倍的交联聚合物[13.14]。
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首家生产公司[15],周卫东等人[14]比较了该公司自制品与进口品的表面形态、沉降体积、保湿性和崩解性。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