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量子点荧光传感器对汞离子的检测研究
15402423 吴洛源 药物制剂专业
研究背景及意义
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又被称为半导体纳米晶体,是一种纳米级别的半导体材料,直径在1-10 nm之间。常见的量子点由第Ⅱ至第Ⅵ族或第Ⅲ至第Ⅴ族元素组成,如有硅量子点、锗量子点、硫化镉量子点、硒化镉量子点、碲化镉量子点、硒化锌量子点、硫化铅量子点、硒化铅量子点、磷化铟量子点和砷化铟量子点等。
量子点作为一种准零维纳米材料,三维尺寸都在10 nm或者更小,导致其内部电子的迁移率在各个方向都被局限在纳米尺度范围内。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量子点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如良好的荧光稳定性、宽的激发和发射光谱,这使得它能够在许多潜在的应用中得到开发。通过对材料施加一定的电场和光压,能够激发它发出特定频率的光,光的频率与量子点材料的尺寸相关,可以通过调节这种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尺寸控制器发出光的颜色。然而,传统量子点通常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特别是镉和硒,在有机相或水相体系中,具有很高的毒性,且制作成本较高。因此,近十年来,研发和制备良性荧光量子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制备低成本且绿色合成工艺的氮参杂的量子点,对重金属汞离子进行检测。
荧光碳纳米粒子,或者称为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由于其低毒性、对环境友好、低成本且合成路线简单,吸引了大量的研究兴趣,成为现有商业化生产出的量子点材料的潜在竞争对手。通过微观表征发现碳量子点由分散的类球状碳颗粒组成,尺寸在10nm以下,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
2004年Xu等人利用电弧法分离和纯化单壁纳米管(SWCNTs)时,意外在纯化产物中发现了可以发出荧光的CQDs,这些荧光纳米材料在2007年被Sun等人命名为碳量子点。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通过表面钝化来提高荧光强度的QCDs合成方法。随着对碳量子点更加深入的研究,人们在它的合成,性能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碳量子的合成方法可以分成两类: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是指通过石墨粉或者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这样的起始原料,通过严格的物理或化学条件制备碳量子点;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是指利用像葡萄糖或者果糖这样的小分子,通过施加外部能量(如使用超声破碎、微波、加热等)合成碳量子点。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合成路线,使用不同的原料合成和试剂修饰,生产出达到理想的碳量子点。
与传统量子点相比,碳量子点具有碳源材料丰富、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光、热、离子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部分碳量子点依赖于pH值等独特特性。另外,不仅具有波长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还由于尺寸和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缘故而具有上转化荧光的特性等等。
基于这些优良的性质,碳量子点作为新兴的荧光纳米材料,在细化学传感、生物传感、生物成像、药物递送、光催化、电催化、靶向追踪、光学器件和药物载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