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要设计与PAH治疗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4 19:25:54

一、课题背景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以肺血管重构为特征的致命性疾病,特征性病理改变包括肺动脉中膜肥厚、内膜向心性或偏心性增殖和纤维化、外膜增厚纤维化、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及管腔内原位血栓形成等,严重患者可见复合病变,如丛样病变、扩张型病变等。

这种神经丛性动脉病合并次全腔闭塞,增加肺血管阻力,并对右心室(RV)施加血流动力学压力。

长期增加的后负荷导致房室肥厚,进而造成死亡。

引起PAH的病因很多,包括先天性、后天性的因素( 缺氧、毒物、机械力损伤等) ,参与的分子包括内皮素-1、骨形成蛋白(BMP) 及其受体、离子通道、NO、雌激素等,PAH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PAH的药物治疗进展近几年突飞猛进。

1995年之前的年代称为PAH传统治疗时代,临床医生用传统药物例如洋地黄、利尿补钾药物、降压药治疗,死亡率极高。

1995年欧美等国批准注射依前列醇上市,正式拉开了 PAH 靶向治疗时代的帷幕。

随着PAH研究机制的进展,不同作用途径的靶向药物陆续上市,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入了口服、吸入、皮下注射和静脉滴注等多元化治疗时代,PAH 患者预后因此也得以逐渐改善。

目前 PAH 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有三大经典途径,包括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安立生坦和马昔腾坦)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西地那非、他达拉非和伐地那非) 以及前列环素类药物(依前列醇、伊洛前列素、曲前列尼尔和贝前列素)。

二氯乙酸(DCA)是一种小分子无机物,在体内实验及体外实验中均表现出了诱导凋亡和抑制癌症细胞生长的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