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其绝大部分,主要发病原因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多见于肥胖人群,主要症状包括血糖升高,病情严重者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视网膜病变、内分泌失调,各器官组织功能失调,长期发展终将危及生命。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世界首位,它也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因此,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尝试攻克这一慢性疾病。
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和控制手段主要包括医学营养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代谢手术治疗等。其中运用最普遍的是药物治疗,采取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手段来治疗1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多为口服降糖药,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这些药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促胰岛素分泌药:又分为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代表药物有格列本脲、瑞格列奈等,主要机制是通过阻滞钾离子通道、促使钙离子通道开放来增加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从而刺激胰岛beta;细胞释放胰岛素。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在beta;细胞上的作用位点不同。
(2)增加外周组织摄取和葡萄糖利用药物:主要指双胍类,代表有二甲双胍、苯乙双胍。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肝糖异生和肝糖输出,改善葡萄糖的代谢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因其价格低廉,安全性较高,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是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增加GLUT-4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浓度来促使脂肪细胞摄取游离葡萄糖。
(3)alph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代表药物为阿卡波糖,作用机制是抑制小肠型细胞 alpha;-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降低餐后高血糖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4)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该类药物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gamma;,降低循环中和细胞内的脂质(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增强葡萄糖的非氧化代谢,促进肌肉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降低肝脏葡萄糖水平。常用的药物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而本文研究的GLBQ属于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其作用机制是阻滞钾离子通道,促使钙离子通道开放从而增加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刺激胰岛beta;细胞释放胰岛素;也可通过胰外作用,提高敏感性,促进转运。GLBQ以其效果较突出的优点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常用的药物。但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为GLBQ普通制剂,由于患者需要每天服用3~4次,为长期服药带来了相当的不便;同时,普通制剂会造成患者体内血药浓度波动幅度较大,出现峰谷现象,很可能使患者产生低血糖反应。因此,研究人员们已经开始尝试研制GLBQ缓控释制剂,以期达到平稳释药的目的。本文涉及的双层渗透泵片就是一种新型递送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利用渗透压原理零级恒速释药物,使药物浓度能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治疗窗内,是一种可靠的药物递送系统。
其释药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渗透泵制剂入水后,半透膜上的微孔仅允许水分子进入,从而形成渗透梯度,作为推动药物释放的动力。它的独特优势在于其释药速率几乎不受胃肠道蠕动、体内pH及饮食的影响,降低了峰谷效应,使药物因血药浓度波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降低到最小,同时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另外双层渗透泵片与普通单层渗透泵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例如适用范围更广(尤其是难溶性药物),释药更加平稳等特点。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