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据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死亡原因调查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死因位居致死原因的第二位。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分为以下三种:手术、放射、化学药物治疗[1]。临床上一般依据癌症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肿瘤的恶性程度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一种利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症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并最终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手段。
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是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化疗药物,为广谱抗肿瘤药,对机体可产生广泛的生物化学效应,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蒽环平面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并紧密结合,从而阻止RNA转录、DNA复制,抑制核酸的合成。但是该药口服吸收较差,临床上一般采用注射给药;其注射剂的选择性不高,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会对机体正常细胞也造成伤害,损害健康器官的功能,表现出较大的毒性,比如会造成骨髓抑制及脱发、长期应用还会引起严重的心脏毒性和肝脏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纳米给药系统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为了解决多柔比星所表现出来的毒副作用,设计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如脂质体、树枝状大分子、微球和胶束等成为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
然而,传统纳米载体的临床应用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通过肿瘤组织的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所达到的被动靶向效果有限[3,4];其次,由于纳米载体比表面积大,导致在体内的循环时间相对较短以及过早的药物泄漏[5,6];此外,纳米材料易于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引发弱的免疫反应[7]。因此,寻找一种方法提高纳米载体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延长体内循环时间、防止药物提前泄漏以及增强纳米载体的免疫逃逸功能对于肿瘤的化学治疗非常有意义。近年来,肿瘤细胞膜包裹的纳米载药系统(cancer cell membrane-coated nanocarriers,CCMCNCs)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这种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利用“同源靶向”提高对相应肿瘤组织的靶向能力[8],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浓度,从而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并提高药效;此外,研究表明,这种纳米载药系统还可以促进药物转运进入细胞内、减少巨噬细胞的吞噬从而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并减轻免疫反应、提高纳米载体的稳定性并避免药物提前泄漏,在肿瘤化疗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效果。
-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发现近年来,将细胞膜完整嫁接到纳米颗粒表面的涂层技术将纳米医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研究表明,细胞膜包裹伪装后的纳米颗粒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生理环境,不仅可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还大大增强了靶向作用特性,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9]。Fang[10]等人证明,通过将癌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与免疫佐剂偶联,得到的制剂可用于促进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以用于疫苗治疗;并且还发现利用肿瘤细胞间常见的固有同型结合现象,可以实现一种独特的肿瘤靶向策略,可用于药物靶向递送。Sun[11]等人设计了一种乳腺癌细胞膜包裹的金纳米笼,可以实现同型靶向至转移病灶处以抑制乳腺癌的发展。Tian[12]等人研究发现搭载抗肿瘤药物和血红蛋白的癌细胞膜包裹纳米颗粒具有肿瘤靶向作用,并且运送氧到肿瘤部位从而抑制因缺氧造成的肿瘤耐药性。Chen[13]等人开发了癌细胞膜包被的吲哚箐绿纳米载体,用于荧光、光声成像和光热疗法,结果表明癌细胞膜的包被使得吲哚箐绿在肿瘤组织的聚集增多,实现了实时双模成像,空间分辨率高,光热效应增强。
- 研究方法
1.癌细胞膜的提取:在培养的癌细胞中加入细胞裂解液、蛋白酶抑制剂,匀浆器研磨,设定合适参数进行多次离心,收集上清或沉淀。
2.癌细胞膜包被的搭载多柔比星的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CCM@PAMAM@DOX)的制备:采用共挤出法将癌细胞膜与PAMAM@DOX混合均匀并制备成粒径分布均一的纳米制剂,利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粒径及粒径分布。
3.CCM@PAMAM@DOX的表征:
(1)CCM@PAMAM@DOX的形态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简称TEM)观察。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