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及纳米药物共晶理化性质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9 19:06:22

研究内容与方案:一、 结合模型药物吲哚美辛的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共晶化及纳米化制备方案查阅文献,从过饱和溶液结晶法、溶剂重结晶法等常见方法中筛选适用的药物共晶制备方案,从沉淀法、介质研磨法、高压均质法等常见方法中筛选适用的纳米化处方和工艺。

二、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建立精确的吲哚美辛的含量测定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旨在为后续理化性质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

三、 研究纳米化技术和共晶技术对难溶性药物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对比原料药、纳米化药物、共晶药物、纳米化药物共晶在熔点、溶解度、稳定性等重要理化性质方面的差异。

四、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两种技术联合应用的可能性综述共晶化技术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摘要药物共晶是药物活性成分和共晶形成物以非共价键结合在晶格中形成的新的固体形态,近年来成为研发热点。

本文综述了药物共晶技术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药物共晶的深入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共晶,熔点,溶解度,稳定性前言常温下,活性药物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以多种固体形态存在,例如,多晶型、溶剂化物、水合物、共晶、无定形以及盐等[1]。

对于药物来说,一种好的固体形态,不仅仅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改善药物的流动性、充填性及压缩性等,从而影响制备工艺和产品质量;而且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其溶解度、溶出速率、稳定性、引湿性等方面的改善,也会最大程度地改善该药物的疗效,使之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

对API固体形态的研究已成为新药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共晶技术以其独特优势近年来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关注[2, 3]。

Salmon[4]等提出药物共晶是API分子与其他生理上可接受的酸、碱、盐、非离子化合物分子(共晶形成物,co-crystal former,CCF)以氢键、pi;-pi;堆积作用、范德华力和其他非共价键相连而结合在同一晶格中形成的固体形态。

共晶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在它可以在不改变药物分子共价结构的同时修饰API的理化性质,最大程度上保留API的药理活性;同时,能够作为CCF的物质范围极其广泛,例如食品添加剂、药用辅料、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甚至是其它药物,这样,药物的性质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以适应生产和应用[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