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心绞痛、高血压和脑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在逐步上升。
目前,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超2.7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将近300万,占我国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在这些幸存的患者中又有近75%的人群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
心绞痛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疾病,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氧引起胸痛或心前区不适表现的综合症[2]。
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疾病背后隐藏的昼夜节律性。
过去的观点认为,心血管疾病随机发生在24小时的周期里。
但是,在今年的研究发现中表明,在凌晨6点至13点之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要相比其他时间段高出30%到40%。
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一,早晨患者的儿茶酚胺水平提高,使得血压、心率及心肌收缩力增大,从而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二,早晨血浆皮质醇浓度达到高峰,使得心外膜冠脉对缩血管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血小板聚集率增大,纤溶速度减慢,从而引发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和冠状血流阻力变大。
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使得清晨心肌氧供需平衡失调[3]。
综合以上等因素,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理想的心绞痛治疗药物应该能够根据时辰药理学释药,即在睡眠期间释放较少,清晨醒来后达到血药浓度高峰,这样既能避开生理低谷时药物释放过多后引起的种种不良反应,也能有效控制早晨醒来时心绞痛的发作,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的目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