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立项背景、目的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beta;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1]。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
双胍类作为常用口服降糖类药物,主要包括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和丁二胍。二甲双胍是首选一线降糖药。此类药物不刺激胰岛beta;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它不影响胰岛素分泌,主要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2]。
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约有70 %双胍类药物保持不变,并最终经过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3]。临床研究表明在正常摄入剂量下(500 mg /12h),双胍类药物在晨尿积累的浓度在0.77-3.46 mM[4]。不适宜的剂量会导致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其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就是乳酸酸中毒,这种病死亡率非常高。其他的副作用还包括厌食、恶心、腹胀及腹泻等副作用[5]。然而,目前临床对于尿液中双胍类浓度和副作用的相关性研究较少。高灵敏快速检测人生物样品尤其是尿液中的双胍类药物浓度对于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以及临床副作用发生与尿液中药物浓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非荧光药物的荧光光谱法的建立一直是药物分析的一个难题和热点,2008 年安徽师大Y. Y. Zhou 等[6]建立了测定尼古丁的葫芦脲/亚甲蓝荧光探针体系,山西师范大学杜黎明教授的课题组从2009年开始在研究某些药物和荧光探针在葫芦[7]脲空腔中的竞争反应时,首次发现了可以测定雷诺替丁、乙胺丁醇、 索他洛尔等 15 种无荧光或弱荧光药物的荧光探针新体系-葫芦脲[7]-异喹啉生物碱荧光探针。葫芦[7]脲和异喹啉生物碱均无荧光,当两者结合后便会产生强大的荧光发射,上述药物可以对葫芦[7]脲与异喹啉生物碱形成的荧光探针体系产生强烈的荧光猝灭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这些药物的荧光探针新方法[7,8]。杜黎明教授的课题组所有建立的 15 种药物的荧光探针新方法与文献中所报道的方法相比,无一例外是最灵敏的,由此可见,超分子荧光探针以其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及专属性强而使之在无荧光或弱荧光药物的测定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9-13]。该方法的建立使超分子化学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目标:
基于客体分子竞争法,利用瓜环CB[7]和异喹啉生物碱构建的超分子荧光探针,实现降糖类药物高灵敏快速检测。
研究内容: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