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微针的制备研究进展1.可溶性微针的简介可溶性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技术,具有高效、无痛、安全的特点,能穿过角质层,提高递送效率,可用于小分子亲水性药物和生物大分子的递送。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是通过皮肤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途径。
药物通过TDDS可在局部或全身发挥疗效,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药物在胃肠灭活。
TDDS用药方便、患者顺应性好,但也有许多局限,皮肤是限制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屏障,大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慢且药物剂量较小,因此药物疗效不稳定或达到有效治疗量有困难,此外一些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也不宜设计成TDDs。
人体皮肤作为人体最大身体器官,覆盖面积广泛,约为 20,000 cm2,具有保护、分泌、排泄、感觉等功能[1]。
经皮给药能成功透过的药物多为脂溶性,小分子和剂量小的药物,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限制了大分子、水溶性药物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改善皮肤屏障性质,增强药物透皮吸收性能的透皮促进技术[2]可分为被动方法和主动方法。
药剂学的手段(比如脂质体)、化学促渗剂、制成前体药物以改变药物溶解性能等均归为被动方法,被动方法的主要缺点是药物释放滞后,起效较慢,对一些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达不到理想效果或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机械方法(如微针)、超声波、电辅助方法(电穿孔和离子电渗疗法)、热方法(激光和射频加热)等均为主动方法,这些方法适合各类药物分子的透皮递送从而发挥疗效,克服了被动给药造成的释药速度缓慢的缺点。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