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PLA7对HCV生活周期的调控课题背景: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
HCV感染呈现全球分布,全世界共1.85亿人口慢性感染,我国感染者大约有3800万人,其中将近80%的患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最终导致肝脏进行性病变,如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
据统计,全球50%以上的肝移植是因为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引起的,而且因为HCV感染呈现慢性、隐匿的特点,随着病程的进展,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病人的数量在未来二十年内会继续增长,将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和公共健康问题。
虽然目前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对HCV的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价格高昂且副作用多,因此继续对HCV生活周期、致病机制进行研究,为发现新的抗病毒靶点和药物设计思路提供线索是迫切需要的。
HCV最外层为包膜,内层的核衣壳包含着其全长约为9.5 kb的基因组,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肝炎病毒属(Hepacivirinae)[1]。
HCV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其包含在5端和3非编码区(5UTR和3UTR)和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ORF (Open reading frame,开放阅读框)。
病毒的5UTR能与3UTR及宿主蛋白和病毒非结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调节HCV基因组复制[2]。
在5端存在有4个颈环结构域组成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 IRES)。
而紧邻的5端的依次是作为结构蛋白的核心蛋白以及包膜蛋白1, 2,而非结构蛋白有p7离子通道, NS2-3蛋白酶, NS3-4丝氨酸蛋白酶及解旋酶, NS4B, NS5A, RNA复制酶NS5B以 及3UTR。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