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靶向递药系统药效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3 23:06:01

一. 拟研究及解决的问题;1)制备适宜的积雪草酸肾脏靶向递药制剂;2)研究该制剂对UUO模型大鼠肾脏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二. 研究手段:1)通过查阅文献选择适当的肾脏靶向递药系统及制剂,并通过预实验进行初步验证;2)通过大鼠UUO模型,设置假手术组、UUO模型组、游离给药组、给纳米微囊化药物组(制剂给药组)、给纳米微囊化后接七肽药物组(靶向制剂给药组),五组大鼠,每组6只;给药7天后处死,取肾脏组织样品;3)通过实验大鼠肾脏皮质组织匀浆的提取的总蛋白Western Blot结果评价其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三. 文献综述: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肾纤维化)是所有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结局。

其中肾脏细胞(肾脏固有细胞及肾脏局部浸润细胞)在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1]。

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在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中,不仅是被动的受害靶细胞,而且通过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主动活跃地参与肾脏慢性纤维化的进展,通过活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黏附、趋化因子,直接合成细胞外基质(ECM)、产生各种蛋白酶等调节ECM的代谢,从而促进肾纤维化的进程[2]。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病持续进展,导致正常肾脏组织结构被细胞外基质(ECM)所取代,伴肾功能进行性不可逆性损害的病理过程, 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和病理基础之一[3]。

近年来对肾脏纤维化机制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学水平,抗纤维化在延缓慢性肾衰竭(CRF)进展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因此,了解如何发生、防治肾脏纤维化已成为当今肾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认为肾小球硬化和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主要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肾脏固有细胞活化和受损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第二阶段,是促纤维化因子的释放,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血管活性因子和趋化黏附因子等;第三阶段,是纤维化的形成, 主要表现在基质蛋白合成增多,降解减少,导致基质蛋白在肾间质沉积;第四阶段, 是肾脏结构和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肾功能丧失的病理生理过程[4]。

在肾脏纤维化的形成过程中,体液因子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在多方面,交叉的发生着密切复杂的联系,共同介导了肾脏纤维化的形成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