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葵中黄酮类化合物调控肠道菌群吲哚代谢通路的作用机制文献综述

 2023-02-24 23:03:24

文献综述

1.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 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甚至血肌酐升高。CKD发展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消化道症状、贫血、骨代谢异常等。

CKD的患者以机体对尿毒症毒素的清除逐渐减少为特征;在CKD进展过程中,体内尿毒症毒素的滞留可导致数种全身症状,称为尿毒症综合征,即尿毒症。尿毒症是指伴随着肾脏功能的逐渐恶化,可引起血液生化参数的若干异常和生理功能的恶化,导致患者出现多种症状的疾病[1]。CKD全球患病率约为5-10%,其并发症如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日益升高[2]

2.尿毒症毒素

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对于CKD的患者其肾功能减退,导致尿毒素无法排出体外并在体内积聚,从而进一步加快肾功能减退。尿毒素依据其理化性质可分为 3 类:一是水溶性尿毒素,也就是不与蛋白质结合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氮(urea nitrogen)和肌酐(creatinine);二是中分子尿毒素,如甲状旁腺素和beta;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三是蛋白结合性尿毒素,如硫酸吲哚酚(indoxyl-sulfate , IS)、硫酸对甲酚(p-cresyl sulfate , PCS)等 [2]

在CKD进程中,对尿毒素IS和PCS的研究较多,如Niwa等人在1997年就提出IS的积累可加速肾小球硬化和肾病进展;口服吸附剂可以通过吸附IS在肠道内的前体成分吲哚,进而降低血清和尿液中的IS水平来延缓CKD进展 [4];Sun等人同样指出硫酸对甲酚与肾损伤有关[10];而且,在Bjrn等人的报告中报道了PCS与慢性肾病进展相关,大多数IS和PCS与白蛋白非共价结合,并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7],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确定慢性肾病的新治疗靶点。

2.1IS的生理、病理作用及机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