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二萜类成分的毒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03 22:11:36

甘遂萜类成分的研究进展摘 要:本文通过对甘遂萜类成分及其毒理学、药效学方面进行综述,探讨甘遂深入开发利用的前景,同时为药物的临床使用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甘遂;萜类成分;毒理学;药效学引言: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R Wang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1]。

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

甘遂味苦,性寒;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

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云:主大腹疝暇,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

[2]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水肿、癌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百日咳等。

甘遂毒性较强,对消化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过量则会引起腹痛、腹泻,严重时会出现剧烈呕吐、血压下降、脱水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